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明代与西北少数民族实行茶马互市制度。朱元璋洪武(1368~1398年)年间实行了金牌制度,使中央政府有效地控制了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在当时,金牌具有法律作用,任何个人是不允许染指茶马贸易的,民间贸易在严厉取缔之列:“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明初的这种规定得到了严格执行,对舞弊走私者严惩不贷,即使对王公贵族也不例外。……巡茶御史刘良卿说:陕西地区设立三茶马司以收茶易马,“虽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以系番夷归向之心”。

材料二:弘治三年(1490),明廷接受御史李鸾的建议,允许西宁、河州和临洮三茶马司招集商人运茶,只是规定每位商人运茶不得超过3000斤,而官府收缴其中的40%的实物,剩余部分则允许商人自由出售。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承认了民间民族贸易的合法性,茶马互市中的“民市”也就名正言顺地有了一席之地,对于政府来说也是有坐收其利之功效。明朝中叶以后,日益兴盛的民间茶马贸易,成为各族贸易往来的主流。

——以上材料均摘自《政府专卖制度及其漕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期“茶马互市”政策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以后“茶马互市”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    )

A . 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C . 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 . 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A . 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 . 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 . 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 . 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请回答:

  1. (1) 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些经济现象?

  2. (2) 说明上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疆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2. (2)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
A . 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B . 松江是明代纺织中心 C . 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D . 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耕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专制制度的衰落 C . 西方文明的影响 D . 抑商政策的松动
读清代“四大名镇”分布示意图。符合景德镇、朱仙镇、汉口镇、佛山镇排列顺序的是(    )

A . ①③②④ B . ③④②① C . ②④③① D . ④②①③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   )
A .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 .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 .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如图《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此图反映当时(   )

A .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 .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D . 民族工业兴起
明初政府规划南京城内制售铜铁器在铁作坊,皮草市场则在笪桥南,履鞋在轿夫营,伞则在应天街之西,木器南在钞库街,北在木匠营。明初南京城的工商业布局(    )
A . 是坊市管理体制的体现 B . 表明政府利用集聚推动发展 C . 便于政府强化城市管理 D . 符合工商业市镇拓展的要求
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
A . 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 B . 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 C . 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D . 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
明朝大移民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共十八次,主要向中原地区移民。凡垦田移民,朝廷都有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征三年赋税。此政策(  )
A . 促进长途贩运进一步发展 B .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C . 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 D . 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 . 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B . 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C . 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D . 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贩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清朝乾隆年间,在松江府下属的州、县,种稻谷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棉花者则有十之七八。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松江地区(   )
A . 工商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B . 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C . 自然经济出现了解体的趋势 D . 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以前,绝⼤多数城市作为中央和地⽅政府的⾏政中⼼,它们的商业意义远远⽐不上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宋代开封城中出现坊、市、巷名并列,形成了⼯商与居⺠杂居,⾯街⽽居,呈现⼤街⼩巷店铺林⽴,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的景象。商⼈为扩展营业范围出现了“侵街”现象,当官吏向侵街的店铺收税时,说明政府已经承认了侵街设店的合法性,古典的坊市制⾛向瓦解。……随着宋代城市⼈⼝的增⻓、规模不断扩⼤,宋政府把汴京临安等⼤城市贴近城郭的草市当作城镇的⼀部分来对待,这样,城市就容纳了更多的作坊和⾏铺。宋代的城市转型,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个新发展阶段的开端。

——摘编⾃《略论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

材料⼆   徽商,指徽州府籍(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黟、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 商⼈的总称,俗称“徽帮”。徽商保持着聚族⽽居,⽴祠祭祖的习俗,族⻓不仅是宗族的⾸领,⼜是商⼈组织的头⽬。徽⼈经商,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活动的记载,徽商曾活跃于⼤江南北、⻩河两岸,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徽商竭⼒发挥“贾为厚利, 儒为名⾼”的社会功能,将⼆者很好地结合⽽集于⼀身,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摘编⾃《徽商的由来》

材料三   明代以⽣产粮⻝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给⾃⾜性质的单⼀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的经济作物,⾸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江三⻆洲地区;闽、粤等地⼤⼒发展⽢蔗、荔枝、⻰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积不断扩⼤和城镇发展导致的⾮农业⼈⼝增⻓趋势的促动下,粮⻝⽣产也逐步被纳⼊市场⽹络,出现了粮⻝⽣产中⼼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泛种植,致使粮⻝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四川等地⼤量输⼊。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这些经济作物的⼿⼯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寿彝《中国通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中说:明代中晚期,工商业的产值占国家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而农业人口实际上也已经少于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国家的税收却依然主要来自农业领域,商业税收基本没有变化,这种现象(   )
A . 表明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 B . 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 . 加剧明朝面临的财政危机 D . 使海上走私贸易日益猖獗
清代前期的农学著作《知本提纲》中提出,除种植主种作物外,可套种相互间有亲和力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等,微博橙子辅导达到“一岁数收”效果。这一做法(   )
A . 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B . 加剧人地矛盾冲突 C .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 . 导致自然经济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