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海禁政策 知识点题库

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往者商舶之开(开放对外贸易),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这说明(  )

A . 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B . 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 . 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D . 明政府始终坚持“海禁”政策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弈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抑商的必要性 B . 小农经济的脆弱 C . 海禁政策的恶果 D . 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中国商帮: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的。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的主要因素是:(   )

A . 海商崇尚武力 B . 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 C . 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 D . 西方殖民者的扶持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人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

A . 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 B . 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C . 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 . 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己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
A . 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 . 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 . 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 D . 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
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陆,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 . 缓解财政压力 B . 践行儒家仁政 C . 实行闭关政策 D . 推动民族融合
下列中国古代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法令,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

②“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③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④“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A . ①③④② B . ①③②④ C . ③①④② D . ③①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世纪中期,葡萄牙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再转运到欧洲,获取了大量白银。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参与中、日丝银贸易。1586~1630年从日本输入澳门的白银近1500万两;1557~164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同时,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茶叶、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

简述16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折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   )
A . 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 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 . 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 . 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遭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熊家利《世界通史纲要(古代部分)》

材料三: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 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 .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 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乾隆年间进出广州港口的商船,经商做买卖都婴通过广州十三行,比如外国的商船带来的西洋货物,并不能直接上岸买卖,而是要通过广州十三行,中国商人的茶叶.丝绸等想要出口,也同样需要通过广州十三行。可见,广州十三行(    )
A . 加快了中西交流 B . 顺应了世界潮流 C . 维护了国家主权 D . 垄断了中外贸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葡萄牙学者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因此他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地说明了明清中国吸纳了当时全球巨量的白银。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半以上。其中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

﹣﹣摘编自陈昆、汪祖杰《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与套汇: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的考察》

材料二:16世纪西班牙入侵美洲之后,不断将美洲白银开采,运送到本国和其他殖民地,运送到本国的白银通过外债和贸易流通到西欧各国,西欧接着同中亚、南亚进行贸易,白银流向东方,再通过中国同南亚的贸易流入中国,而西属殖民地也通过和中国的贸易流入中国。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建立其世界中心的时期,全球化已经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亚洲、非洲和美洲。

﹣﹣摘编自刘昊《欧洲世界体系与美洲白银﹣16、17世纪美洲白银的流向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白银“吸泵”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洲白银在近代世界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对中国和西班牙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虔台倭纂》记载:“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材料说明(    )
A . 倭寇多是被胁迫的中国人 B . 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 C . 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 D . 倭患导致了海禁政策出台
明朝晚期,通过“丝银对流”航线,每年平均流入中国约 300 万两白银,流入总量约占美洲和日本所产白银的 1/3 到 1/2.材料中的现象(    )
A . 表明明政府不再实行海禁政策 B . 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 得益于哥伦布对新航路的开辟 D .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各地,戚继光、俞大献等人积极招募抗倭力量,连续重创倭寇。他们的这些努力(   )
A . 抗击了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B . 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 . 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D . 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秩序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   )
A . 鼓励民间贸易 B . 禁绝朝贡贸易 C . 实行海禁政策 D . 造船技术落后
隆庆元年( 1567年) ,明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当地民众“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 )
A . 明朝奉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 . 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 C . 月港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D . 私人海上贸易使贫富分化加剧
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    )
A . 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 B .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 . 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 D . 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资金、装备、技术等 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但却未能持续,其中断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 对外贸易受官府的控制 B . 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便捷 C . 朝贡贸易带来财政压力 D . 国内自给自足经济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