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海禁政策 知识点题库

今(明朝)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明朝禁止对外贸易 B . 政府特许与进贡国家有限贸易 C . 禁止官商对外贸易 D . 希望外夷向天朝上国朝觐纳贡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

 

海禁,系封建王朝禁止本国私人商船出海贸易并严格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的政策。“禁海”“迁海”“南洋贸易限令”“一口通商”等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②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③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④破坏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雨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材料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是(    )

A . 倭患是海禁的主要原因 B . 成为中国大患的倭寇,其实多是中国人 C . 海禁政策的偏颇导致倭患愈演愈烈 D . 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转而为海寇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制度和文化的不同 B . 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 C .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 . 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
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
A . 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 . 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 . 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 . 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印度、巴比伦都已经进展到了此种耕地的地位。但是占有耕地的人民既然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到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既然他们的航海——不管这种航海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所以他们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关系,完全只由于其他民族把它们寻找和研究出来。”

对于黑格尔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宋朝被赶出中国的北部并在长江以南的杭州重新建都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程度大大提高了。……宋朝比大多数中国其他朝代更倚重商业税收,因而鼓励了港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当时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宋朝为出口贸易发展起大规模的陶器生产,江西的景德镇因精于烧制陶器的窑炉技术而兴旺起来。”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南沿海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略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二是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诱导倭寇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财货”,“北至辽东,南抵浙、东粤”,“无岁不被其害”。明太祖为了巩固国防,“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及其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并简要评价。
道光二年(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一场大火,大火巾熔化的银水满街流淌,竞流出了一二里地。正如清朝乐钧《岭南乐府•十三行》中所言:“粤东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论斗量。”十三行兴盛主要得益于(   )
A . 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 B . 官府的大力支持 C . 一口通商,垄断贸易 D . 三角贸易的形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  据统计,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1880年为7929.4万海关两,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江,一贼登岸”。该时期是(  )
A . B . C . D .
“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礼记·中庸》中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表现最为充分的是(   )
A . 西汉的“和亲” B . 东汉的“柔道” C . 明清的“朝贡” D . 清朝的“册封”
“它”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造成了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它”是指(    )
A . 重农抑商政策 B . 土地兼并的加剧 C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 . “闭关锁国”政策
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因高丽频繁来贡,除了规定贡期之外,亦规定“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弘治三年(1489 年),广东地方官员因对贡道的限制不严,致使吐鲁番贡使于广东登岸,被以玩忽职守治罪,并将贡使驱逐出境。这反映出明朝(   )
A . 构筑严格的朝贡贸易秩序 B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束缚 C . 对贡道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D . 对朝贡贡品规模进行规定
顺治十三年,清政府正式颁布“禁海令”,“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
A .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调整 B . 海禁政策不利于沿海发展与百姓生计 C . 有识之士主张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与西方的联系 D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遭遇挑战
明成祖永乐年间,国人对非洲的认识更加丰富,这得益于(   )
A . 郑和下西洋 B . 戚继光抗倭    C . 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中国 D . 郑成功收复台湾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 .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 明代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 由于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017年习.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 .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 . 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 .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 .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政府重视对边疆的管理 B . 荷兰在亚洲扩张被遏制 C .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D . 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家具代表了一种文化形态,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价值观念影响了家具设计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式家具的狭义概念指明至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尤其从明代嘉靖、万历到清代康熙、雍正这二百年间,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艺术价值来看,称之为传统家具的黄金时期是当之无愧的。明代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交易日益盛行,银两的价值也愈高。加上过去实行的“轮班”和“住坐”制,工匠以逃亡来反抗,迫使封建主不得不放弃限制人身自由的榨取方式,逐步准许工匠以银代役。……周起元《东西洋考》序说:“我穆庙(指隆庆帝朱载垕)时除贩夷之律”……明清硬木家具,有很大一部分是用进口木材造成的。……万历时戈汕著的《蝶几谱》,详述可用特制的十三具三角形几,错综变化,摆出一百多个样式来……好事文人已经把家具的使用发展成为一种家具游戏了。

——摘编自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材料二:民国家具是就风格而言的一类家具,特指开始于清代晚期,兴盛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流行到五十年代初,以清代家具为工艺基础,在造型和装饰上吸收西洋(少量东洋)风格的一类家具。

——孙光瑞,张学彬《民国家具风格特征研究》

图1 民国书柜    图2 民国建筑(天津梁启超故居)    图3 红木广座椅

图4 红木酒柜(海派)    图5 花梨樟顶箱柜    图6 陈列柜    图7 棋牌桌

图8 沙发    图9 民国卧室家具    图10 穿衣镜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式家具成为传统家具高峰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时期中式家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