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知识点题库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 . 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 . 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 . 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 . 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历史上的重大回眸】

材料一  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派”。“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材料三: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

  2. (2) 依据材料一,二,对于英国在工业化上“高歌猛进”的缘由,你赞成哪一派别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分析1978年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形势?

清朝统治者认为“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形成这一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的领先地位 B . 东亚朝贡体系构造的国际格局 C . 统治者的“天朝上国”心态 D . “闭关锁国”政策的封闭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
  2. (2) 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本质差异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基本格局。
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
A . 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B . 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C . 意在强调中体西用 D . 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 (1) 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
  2. (2) 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 (3) 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 (4) “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有学者指出,在乾隆朝岁入增加的背后,是捐输、商人报效、盐斤加价甚至卖官鹭爵等收入来源,这对国家和社会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该评论实质上反映出(   )
A . 盛世景象下潜伏着危机 B . 穷兵黩武导致财力衰竭 C . 财政增收阻碍社会发展 D . 吏治腐败销蚀统治根基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方面的小论文。他们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成都等 开始形成著名都会城市
唐代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海禁政策已经实施
材料 结论
明朝太仓州的部分地主利用农村的廉价劳动力,除粮食生产外发展牧畜业、养鱼业、果树疏菜生产,而且产品都进入市场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广州十三行主要承销外商进出口商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及传达政令 十三行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
A . B . C . D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帝接受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戍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一般少于内地。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

——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

材料二

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材料三

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开疆拓土”的方式,分析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
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顺从。”这一主张(    )
A .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保证了煤矿业的健康发展 C . 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 . 突破了洋务派的核心思想
据统计,1757年至1840年,广州的关税收入长期占整个朝廷税收的4成,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商品贸易的中枢。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政府政策的变化 B . 工业革命促进中西贸易的繁荣 C .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 清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商业
崇祯年间,郑芝龙经福建巡抚的批准,募集了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为田”。郑芝龙此举在客观上(   )
A . 有效巩固了明朝统治 B . 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 . 冲击了闭关锁国政策 D . 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1901年,慈禧发布了一道上谕,强调“至近之学西法者……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既西人富强之始基……当议更张”。清廷的这番言论(  )
A . 表达变革政治的决心 B . 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C . 使清廷陷入孤立境地 D . 深化了中体西用观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更加强调其有条件的一面……约翰逊总统一方面说,“促进西欧的统一不仅是(美国)所希望的,我们还认为是必要的”…但他又指出,“我们依然坚信,个一体化的大西洋防务,是构筑西欧统一的第一需要,而不是西欧统一之后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初……·欧共体国家此后加快了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速度,使之日益成为与美国经济实力不相上下的世界性经济集体并向一个经济领域完全一体化的区域经济联盟目标迈进,再加上欧共体政治合作机制建设的全面启动………

---胡瑾等《欧洲早期一体化思想与实践研究(1945~1967)》

材料二 在拉美地区一体化进程中,拉美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感到“穷加穷”的合作方式存在不足,重视发展与北美エ业化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搞“穷加富”的联盟……北美和亚洲之间有亚太经合组织这样广泛的对话的场所,而1995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东亚和欧洲经济首脑会议”,则是要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建立起讫今未有的对话的场所。

----陈耀庭《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并概括说明“欧共体政治合作机制建设的全面启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特点,并说明上述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这说明(   )
A . 中国的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B . 远东国际关系日益趋向平等 C . 中国东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D . 旧藩属国近代国家意识觉醒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亚当•斯密婉转地批评了中国当时什么现象?(    )
A . 闭关锁国 B . 小农经济 C . 重农抑商 D . 朝贡贸易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嘉庆末年的边疆危机引发士大夫对西北史地学的高度关注。龚自珍的《对策》虽然是在西北边疆善后的背景下所作,但更是一个充满经世思想的治国之策。龚自珍把西北和东南的经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筹划清王朝的国计民生。龚自珍规划的虽是全局性的国家要务治理方案,但其中的边疆治理是重要组成部分。尤需注意的是,龚自珍分析当时“游民旷土”的社会形势时,指出西北多旷土,东南多游民,再次强调西北与东南相互关联的边疆结构。同年,其《御试安边绥远疏》指出西域新疆天山南北两路情势不同,“以边安边”的政策也应不同。如何做到“足食足兵”,军事上依靠北路;经济上在南路实行“改屯丁为土著”的人口政策,“撤屯田为私田”的土地政策。

——摘编自王鹏辉《龚自珍和魏源的舆地学研究》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龚自珍边疆建设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龚自珍边疆建设思想的意义。
1757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
A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 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 . 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D . 重视国内市场开拓
北京见证了我国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发展,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地位。下列关于北京相关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 . 西周时周公长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 B . 颐和园中的仁寿殿原称勤政殿,坐北朝南 C . 北京故宫中的保和殿在三大殿中规模最小 D . 位于北京的天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