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皇帝)其于诸藩也,容之如天地,养之如父母,照之如日月,威之如雷霆,饥则哺之,寒则衣之……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

——清学者李兆洛在《皇朝藩部要略》

材料二     古代中国疆域之边有“内边”、“外边”之分。17世纪以来,荷兰侵占台湾,俄罗斯侵入黑龙江流域。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和沿海地区的外患日益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清朝统治者面对边疆防务这种变化的形势,仍沉迷于治理“内边”的传统边疆政策而不思防备外患,致使清前期边疆政策的辉煌很快成明日黄花。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1957年周恩来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中央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边疆防务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形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制度及其意义。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结构形态往往体现出社会的面貌。

材料一   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法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   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材料三   15世纪以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显著增长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欧洲理想的城市格局一般包含在整体上被安排的相当和谐的大教堂、公共建筑和广场。意大利一些著名的教堂前部设计了宏大的广场,如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广场。法国巴黎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广场,这些广场连接周边的街道,拓展成为成市主要交通网。一些广场周围的土地被金融家们承租,开发成为商铺和住宅。18世纪中后期建造的路易十五广场(现为协和广场)是巴黎最大的广场,它被作为国王骑马雕塑的背景而设计建造,60多位建筑家提交了设计方案并汇集成册

——《为荣耀的路易十五而建立的不朽之作》

1792年路易十五的雕塑被拆毁,1793年在这里处死了路易十六。

——摘编自(英)莫里斯《城市形态史》等

地名是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地名使用过程中又不断地发生演变。

下表为北京市东城区部分地区地名演变

明清时明

清末民初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王府大街

莫瑾循①大街

王府井大街

人民路

王府井商业步行街

江米巷

Legation street(使馆街)

东交民巷

反帝路

东交民巷

台基厂二条胡同

俱乐部路

台基厂二条

永革路二条

台基厂二条


EastMarket(东市场)②

东单菜市场

东单菜市场

东方新天地商场③

注 ①英国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长期担任北洋政府政治顾问。

②1917年由法国人建立,有大量外国商品销售,是当时京城少有“高档购物中心”。

③21世纪初合资兴办的亚洲最大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之一。

  1. (1) 阅读材料,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 (2)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广场在欧洲城市发展中发挥的宗教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功能。

  3. (3) 以“近现代历史发展与地名变化”为主题,对表中所体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进行解读。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
A . 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权 C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D . 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
1793年,中国清朝乾隆皇帝对来访的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宣称:“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勿需尔国制办物件。”从生产力角度看,上述看法的谬误在于(    )
A . 自视“天朝上国” B . 无视工业文明 C . 隔绝于全球化潮流 D . 地主阶级的没落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 .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 .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 . 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晚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铸造银元,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如粤、川等,因而也就出现了私铸银元现象。这表明(    )
A . 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B .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 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 D .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
1841年1月初,钦差大臣伊里布准备收复定海,奏调安徽、湖北、湖南4000人入浙江协同作战。得到道光皇帝批准,并以“600里加急”命令上述三省调兵。但直到2月19日,继任钦差裕谦奏报说:离浙江最近的安徽兵“将到兵营”,湖广(湖北、湖南两省)  “程途遥远,本属缓不济急”,奏请撤销调令。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中央集权体制明显弱化 B . 触动君主进行全面改革 C . 刺激了近代铁路的修建 D . 埋下了战争失败的隐患
晚晴时期,“总署(总理街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这表明(   )
A .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 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 C . 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 D . 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
咸丰十年,设抚夷局。局未久,即改为总理衙门。它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开展一些现代化项目,这使它经常遭到一些死硬的守旧派抨击,而外国人也时常批评它步伐不够迅速。对材料主旨理解准确的是(    )
A . 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产生动摇 B . 外交机构的半殖民地化严重 C . 清政府主动顺应国际外交趋势 D . 中国近代化道路具有复杂性
“虑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上的必要性,以及谨防这些外国与中国商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更严格的海禁来提升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这条管道”。这一做法(    )
A . 有效地维护了实际的国家利益 B . 使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 C . 成功遏制了海上贸易走私活动 D . 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清朝乾隆皇帝拒绝英国使臣马戛尔请求“开放更多口岸,实现中英直接通商贸易”的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朝拒绝开放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中英贸易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B . 中英贸易威胁国家边境安全 C . 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于1898年,以“农为本,以工商为用”,应“亟宜振兴”之由,在北京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农业管理机构——农工商总局,又责令通商口岸及产茶省份各督抚,迅速筹议开办茶务学堂。户部批准茶商和商部部长盛宣怀减免茶税请求,规定茶税为值百抽五。在地方,湖广总督张之洞行文湖北产茶各州县,劝谕茶农讲求采制各法,“栽种必明化学,焙制又须机器”。在汉口创办两湖制茶公司,仿印度焙制之法,采用机器制茶。同时设学堂,立方言学、商务学两科,招收茶商子弟聪慧学生50名,“专习各国语言文字及讲求商务”,以振兴茶业训练人才。 一些茶商主动引进机器制茶。 福州茶商,到印度学习考察后,“效法西伦者”归用机器焙制,出口四万箱,获利甚厚。”汉口茶商也购置并试用了焙茶机器,效果不错,“即因雨沾淫之茶亦可制以出售,不特色、香、味并美。”

——摘自杨木庆、周晓光《十九世纪中国茶业改良与振兴思潮探微》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中国茶业改良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茶业改良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中国历代王朝宁愿采用卖官鬻爵、增加捐税等办法应对财政困难也不愿借债。但19世纪50年代以来,清政府却大举外债,光绪帝还成立“借款委员会”专职借债,并于1898年首次以国家名义对内发行债券——昭信股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内忧外患促使财政体制更新 B . 朝廷重视澄清吏治轻省赋税 C . 社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变动 D . 清政府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
有学者总结: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经济立法的第一次高潮,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刘揆一和张簪先后担任工商、农林和农商总长期间(1912年8月﹣1915年9月),是近代中国经济立法的第二次高潮。这些政策法令解除了开办企业的若干限制。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 第一次高潮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 两次高潮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 . 第二次高潮巩固了南京临时政府的统治      D . 两次高潮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在辛亥革命中,许多留日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据此可知(  )
A . 日本支持中国革命 B .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C .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导致该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  )
A . 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  B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 .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 . 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一种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逐步解体。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传统的华夷观走向崩溃 B .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减弱 C . 国家关系平衡机制的建立 D .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正常化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 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

——摘编自董庆伟《清雍正帝时期廉政措施研究》

  1. (1) 根据材料,概括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雍正帝。
1901年,清政府宣布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国策;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同时参照英、日商法,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商法性质的《商律》,还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相当的官衔。这说明(   )
A . 朝廷开始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 . 清末新政中进行了政策调整 C . 晚清政府用法治取代了人治 D .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曾经说,讨论帝国的衰落,往往有不同的途径。如果把道义颓废、 政治腐败作为帝国灭亡的原因,是道德史观;把阶级斗争激化,统治阶级应对错误看成 帝国灭亡的原因,是阶级史观或革命史观,若将经济萧条,人民穷困作为帝国衰落的原 因,是经济史观。当然,说到十八世纪的帝国衰落,还有一种是归咎于帝国主义和殖民 主义的侵略,这是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史观。不过,我们讨论全球史背景下的十八世 纪中国的衰落,其实,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分析。

——摘编自葛兆光《“漫长的十八世纪”与“盛世背后的危机”》

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具体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