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 知识点题库

从现代化的角度研究以下事件,评价最低的是 (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义和团运动 D . 清末“新政”
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反割台斗争 D . 新文化运动
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 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 . 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 . 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 . 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瓜分豆剖燃眉之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三元里抗英 B . 义和团运动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

A . 义和团运动 B . 九一八事变 C . 一二•九运动 D . 卢沟桥事变
东西方文明进入近代发生激烈冲突并相互融合。下列所列的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鸦片战争、领事裁判权、男耕女织、巴麦尊

法币贬值、四大家族、《论持久战》、抗日战争

荣宗敬、《马关条约》、实业救国、瓜分狂潮

孙中山、五四运动、三民五权、抵制日货

A . ④③①② B . ②④①③ C . ③①②④ D . ①③④②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 . “灭洋”与“扶淸” B . 反帝与反封 C . 爱国与保守 D . 正义与非正义
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主要是因为(     )
A . 民族危机加深 B . 阶级矛盾激化 C . 农民盲目排外 D . 八国联军侵华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A .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 . 全面赞扬与肯定
著名历史学家将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 革命任务不明确 B . 指导思想不科学 C . 革命目标不清晰 D . 具有空想性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
A . 义和团运动 B . 九一八事变 C . 一二·九运动 D . 卢沟桥事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下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义书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合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 (1) 材料一中“又割台湾”指什么事件?
  2. (2)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 (3) 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
  4.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1918年,李大钊说:“时至今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李大钊所说的“义和团的思想”主要是(    )
A . 爱国 B . 笼统排外 C . 扶清 D . 愚昧忠君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 . 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 . 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 . 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D . 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评论某一事件时说道/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种转向是多种原因的结果,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正是主要原因之一。”此次“拳民运动”指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台湾反割台斗争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
A . 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 . 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 .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 . 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晚清大学士徐桐,邸宅本在东交民巷,因恶见洋楼,他出城拜客不走正阳门,每每绕地安门而出。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这说明义和团(   )
A . 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B . 深得清朝上层支持 C . 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D . 能够掌控京津形势
图1为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宣传画《舟扇齐心图》。该漫画(   )

A . 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B . 反映了民众对先进技术的利用 C . 体现了义和团有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D . 彰显了义和团重视社会动员
“这一运动使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    )
A . 成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 . 充分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C . 标志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D .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