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 知识点题库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 . 1851年 B . 1895年 C . 1898年 D . 1906年
“义和团对洋教和外国的侵略者充满争议的怒火与仇恨,对洋人洋事物则持偏狭的盲目排斥态度,从而形成拼死抵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性与笼统排外的落后性交织在一起的特殊现象。”据此判断,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    )

A . 都具有革命性和落后性的双重特点 B . 斗争的首要目标都是反对列强侵略 C . 都对外洋事物持盲目排斥的态度 D . 都曾采取“扶清灭洋”的斗争策略
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   )
A .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 . 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C .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 . 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

A . 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 . 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 . 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 .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诉观点的是(    )

A . 禁烟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洋务运动
“(义和团)那种举动,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对于他们物质进步之抵抗,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 的。”孙中山在这里称赞义和团运动(  )
A . 反对欧美文化 B . 强烈的爱国精神 C . 抵制近代技术 D . 打败了侵华列强
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 B . 始终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 C . 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D . 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
秘密结社是中国民间社会的组织形式之一。清朝前期,义和拳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清中期,演变为以强体健身、自卫身家为宗旨的民间武术团体;清末,则将外国传教士作为斗争目标和袭击对象。义和拳的宗旨演变客观上反映了清朝时期(    )
A . 民族危机、阶级矛盾不断加剧 B . 外国宗教侵略愈演愈烈的趋势 C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变化 D .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杂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1. (1) 材料一,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2. (2) 材料二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下图是晚清周振汉(周汉)刊印的一套反“洋教”的漫画中的一幅,这一漫画反映了(   )

A . 漫画是反侵略宣传的主要形式 B . 中国社会与西方列强矛盾尖锐 C . 佛道团体成为反帝运动主力 D . 知识阶层对西学的理性认识
下列中国近代的诗歌所反映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②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③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④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A . ②①④③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对于义和团运动,陈独秀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产生义和团这个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妄自尊大的守旧党”。由这五个原因,“造成了义和拳大乱;以义和拳大乱,造成了一块国耻的克林德碑”。“……照上列的事实看起来,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

——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5期

材料二  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死德公使及日本书记官,看不见英人将广东总督叶名琛捉到印度害死,并装入玻璃器内游行示众!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损害了一些外人的生命财产,看不见帝国主义军事的商业的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无数生命财产!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人放火的凶暴,看不见帝国主义者强卖鸦片烟、焚毁圆明园、强占胶州湾等更大的凶暴!……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

 ——摘编自《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周报》1924年81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并分析原因。
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 B . 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 . 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 . 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这副对联反映的是中国什么时期的历史状况(   )
A . 19世纪早期 B . 19世纪中期 C . 19世纪末 D . 20世纪早期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反割台斗争期间的高山族义军战士

义和团战士

A . 反抗外来侵略者 B . 反抗封建压迫 C .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 . 向西方学习
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
A . 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B . 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 . 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 . 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列强认为征收厘金(厘金是清廷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由地方政府征收的值百抽一的商业税)不利于洋货竞争,提高关税必须以取缔厘金为条件。在此情况下,从 1900年开始,清政府取缔内地厘金以换取列强对中国提高关税的支持。可见,清政府取缔厘金的内在动机是(   )
A . 营造民族工业良好的市场环境 B . 屈从列强以获得西方国家支持 C .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D . 增加中央收入和削弱地方力量
孙中山在论及义和团运动时说:“义和团尚仅“一隅之民”,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孙中山此番言论旨在(    )
A . 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 . 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封建性 C . 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 D . 解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义和团对外国人占领中国领土感到不安,他们的口号是‘杀死外国人’,他们特别不喜欢西方传教士以及皈依了基督信仰的人,他们认为这些人威胁到了中国传统。对于这些杀害的回应是迅速而猛烈的,一支由英国、德国、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组成的两万人的联合部队在1900年10月攻占北京,这支部队恢复了秩序”。此段叙述旨在(   )
A . 揭示战争起因的真相 B . 突出各国参战的正义性 C . 反映义和团运动全貌 D . 宣扬宗教传播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忆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 . 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 . 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 . 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