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点题库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那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还给光绪)后愤怒地说“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这表明慈禧 (    )

A . 把国家主权看得高于一切 B . 做好了屠杀义和团的准备 C . 对伪造照会之事深恶痛绝 D . 将私利置于国家安危之上
规定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于 (    )

A . 鸦片战争后 B . 中法战争后 C . 甲午战争后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

A . 己亥年 B . 庚子年 C . 辛丑年 D . 壬寅年
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孪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 . 鸦片战争时期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孪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 . 鸦片战争时期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请你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阅读下面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各国军队阵亡人数统计图。该图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 . 英国在华势力被日俄排挤 B . 日本成为重要的侵华力量 C . 英国侵略中国失去优势地位 D . 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变动
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法军攻陷北京的当天记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他记述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了一幅题为《去北京》的漫画,漫画中一个全副式装的日本武士对身后的一群全副武装的西方骑土说“去北京”。此漫画说明(    )
A . 日本是鸦片战争爆发的鼓动者 B . 西方列强支持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C . 日本诱导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D . 列强瓜分中国是日本首先发动的
一位教师教授中国近代史时要求学生为如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下列分别为四位同学的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 甲:洋人的朝廷 B . 乙:傀儡政府 C . 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丁:相互提携共同发展
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1900年法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次侵略战争(   )

A . 将战火从江南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B .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 . 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D . 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善后谈判涉及使馆区的扩大、使馆卫队、武器禁运,以及在中国驻军等问题,随后通过条约加以明确。材料中的“战争”是(   )
A . 中英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一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于的。……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
A . 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B .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 .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使列强获得京津地区驻军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2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的片战争。战后,先后荟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履条约》,中法《黄城条约》等一系到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邮地区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56﹣1860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0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占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国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 (1) 根据材料,概括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序号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清政府被迫开放南京、苏州等地为商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A . B . C . D .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景:“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她后悔莫及。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这一情景的发生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    )
A . 《南京条约》签订 B . 《北京条约》签订 C . 《辛丑条约》签订 D . “二十一条”签订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19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是民办书院的起始阶段,这时的书院主要涉及读书、会友交流、研究著述等功能。两宋时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被强化,成为官学的替代,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南宋在学术大师的指导下,书院被确立以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元代与理学一体化的书院,被等视为官学,即书院的官学化。明代中期,书院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上至官   绅,下至百姓政治、文化、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书院的功能转向读书识字、讲学化民。清代大多数书院的教学目标、数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围的着科举而进行。并且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来糾正科举选才过程中的偏差。

——摘编自陈元晖《古代书院制度》

材料二  190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要求书院改革。同年九月,上谕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到1902年,各省基本实现了书院改学堂的要求。学堂的兴起接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书院在改革中获得了“永生”。

——摘编自袁彩楚《清末书院改学堂历史述评》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摘编自孙绵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到明清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书院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表明(    )
A . 中央权威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 B . 中央对地方管理完全失控 C . 清政府政治体制改革颇具成效 D . 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