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点题库

雾霾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代应对“霾灾”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对雾霾产生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和近代治理雾霾的启示。
1839年到1923年,这个时段横跨了从西方列强叩关入侵到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近一个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为了解决鸦片问题,销毁了外国商人囤积的鸦片。此举立接导致了古老朝贡体系中的中国同强势扩张中的英国间的正面交锋。1923年,曾领导共和革命以推翻清朝帝制的孙中山,最终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方略(但没有接受其主义)。

——费正清 邓嗣禹《冲击与回应》

材料二  林、孙二人是各自时代的先驱者,而他们之间却横着巨大的鸿沟,很难理解对方的话语。吊诡的是,林、孙二人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即近代中国惊人的多元性背后的统一性。······都非常关心中国的国家治理;都感受到了西方的刺激,并做出了强烈的回应;他们都是爱国者······关心中国的命运,关心中华文明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 邓嗣禹《冲击与回应》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同英国间“正面交锋”的历史事件,并分别从社会性质变迁和全球史观角度简述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林则徐作为“时代先驱者”的主要表现。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终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方略”的表现,并概括“林、孙二人”的共同品质。
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这些特征(    )

中国

西方

专制独裁、野蛮

民主、文明

非理性、愚昧

理性、开明

迷信、死气沉沉

科学、活跃

虚弱、黑暗

强壮、光明

以家族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

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本位

A . 是对当时中西方国情的正确认识 B . 推动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C . 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丰富性 D . 是推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诱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中国……一个是君权,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弹劾权;不过中国的君权,兼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1921年)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评述。
下列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   )
A . 发昌机器厂 B . 大生纱厂 C . 安庆内军械所 D . 保兴面粉厂
“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材料所示历史事件是(   )
A . 武昌起义 B . 中华民国成立 C . 广州起义 D . 清朝统治结束
清末重臣沈葆桢曾言:“铜线铁路,如有其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一语道出了铁路建设的重要性。近代以来中国的铁路发展按建成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最早的地铁

②青藏铁路

③上海磁悬浮列车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①③② D . ③①②
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这一“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 (    )
A .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 .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C .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D . 措施中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1929年胡适曾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作序,称赞张謇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作为功绩光辉的英雄,最终却难逃失败的命运,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 . 经营策略的失误 B . 列强对中国加紧经济侵略 C . 封建势力的压迫 D . 中国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
“官利”,又称“正息”“股息”“股利”,作为一种利润分配方式,在近代中国长期普遍存在,与 西方股份制企业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不同,官利一旦购买,无论该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必须支付。据此判断,近代的“官利”制度(  )
A . 缘于洋务军工企业筹资的需要 B . 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顺利发展 C . 深受传统社会商事习惯的影响 D . 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资本输出
近代有一位思想家如此勉励青年:第一为自主而非奴隶的;第二为进步而非保守的;第三为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他讴歌西方文化,抨击中国文化,勖勉青年赶上世界潮流。该思想家是(    )
A . 陈独秀 B . 鲁迅 C . 李大钊 D . 胡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7月,清政府按照在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并简派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王文韶为会办大臣,瞿鸿机为会办大臣兼尚书。从此,外务部便取代总理衙门成为清末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适应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的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有被迫无奈的意味。清政府把外务部列在旧有六部之前,意在向西方列强表明一个特别重视“邦交”的态度。……外务部中不分满汉、一尚书二侍郎的行政官员配置,打破了旧六部满汉各有一尚书二侍郎两套班子的官制模式,为后来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设立外务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设立外务部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中国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更加不会一步步取得革命的胜利。

鸦片战争后

少数精英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中日甲午战争后

开始有了全民族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瓜分狂潮

掀起后

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威与共的民族认同感

五四运动

中华民族意识早已经完全觉醒。正如毛.泽东在 1947 年所说:“这是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个伟大的事变”

——整理自王小娟《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866年洋务派官员郭嵩焘上书总理衙门,要求当局撤销出海禁令及一切禁止民间经营工商业的法令,要求商人早已暗地购置轮船经营的对外贸易合法化,并鼓励人民经营工商谋利,同时建议官办企业立即投入市场运营。郭嵩焘的这一主张(   )
A . 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C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 突破了清廷早期“自强”思想
下图为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目录节选。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维新运动 C . 清末“新政” D . 辛亥革命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颓势,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动了(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清末“新政” D . “预备立宪”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自称有“考据癖”;陈独秀自认对“小学”、《说文》考据最感兴趣;鲁迅热爱收集碑刻.整理古籍。他们对白话文和“下里巴人”的提倡也是对传统下层文化的一种认同。由此可见,这些知识分子(   )
A . 难以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B . 并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 . 融合中西文化以改造中国 D . 能够理性对待儒家学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9是中国近代前期发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或者多个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或多个事件,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第一人:近代史今鉴》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切入点,真正诠释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人”的历史。

《中国近代第一人:近代史今鉴》目录

序言:读史鉴今,资政育人

十一  抨击西方第一人——辜鸿铭

一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十二  维新变法第一人——康有为

二  近代外交第一人——奕诉

十三  思想启蒙第一人——梁启超

三  丧权辱国第一人——慈禧

十四  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

四  近代科学第一人——徐寿

十五  引进西学第一人——严复

五  驻外使节第一人——郭嵩焘

十六  建设铁路第一人——詹天佑

六  洋务运动第一人——李鸿章

士七  共和革命第一人——孙中山

七  留学西方第一人——容闳

十八  为宪法流血第一人———宋教仁

八  官督商办第一人——盛宣怀

十九  巾帼革命第一人——秋瑾

九  中体西用第一人——张之洞

二十  教育革命第一人——蔡元培

十  实业救国第一人——张塞

二十一  近代中奥第一人——张伯苓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选取两个或以上相关信息,围绕“第一”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墨子提倡全民同利、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的平等公正观。他主张“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常天之臣也”。在社会关系上,应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动以教人”。墨子强调,正义在于公利,为天下兴利除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策略。追求公共利益,就要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墨子把“国家百姓之利”作为义与不义的尺度,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终极目标在于息民,这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消除歧视,君主平等用人,人民平等参与政治。

——摘编自何芳《墨子“民本”平等思想的现代审思》

材料二:谭嗣同的社会教化观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点,确立了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政治方面谭嗣同反对“势”(君主的威势),要求消除“众生业力”,提倡“自主之民”,以期达到西方的平权;他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各国)“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从根本上还是要自强兴国,以真正达到和西方各国的平等;他还强调“君民犹本之于末”、人无“等差”“分殊”、男女天生“无异”,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他肯定孔子“有教无类”、主张不以科举内容“差高下”,终极目标是以“感化”取代传统“教化”。

——摘编自董平平《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社会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评其影响。
  2. (2)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社会教化观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