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 (1) 从政治角度,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时代特征。
  2. (2) 试分析造成材料二,三实践结果差异的政治原因,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1913-1921年,张謇创办的纺织企业南通大生一厂、二厂,连年盈利,两厂8年时间所得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但到1922年,大生一厂亏损39万两,大生二厂亏损31万两,以后几年两厂的亏损更是逐年增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 B . 民族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薄弱 C . 外部经济条件的改变 D . 国内动荡不安,经济环境恶劣
“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首近代上海的竹枝词反映的是(    )
A . 洋务运动中兴办近代军用企业 B . 中国扭转了对列强的贸易逆差 C . 列强控制中国水上运输局面被打破 D . 晚清政府成功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1. (1) 根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
  2. (2) 结合所学,概括④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及分析思想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
  3. (3) 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有历史学家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指的是那一时期(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中日甲午战争后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 抗日战争时期
李鸿章曾谈到:“中国长江外海生意,全被洋人轮船夹板占尽。……以中国内洋任 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我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由此,他创办了。(   )
A . 江南制造总局 B . 上海轮船招商局 C . 福州船政局 D . 北洋水师
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
A .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 . 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 C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渐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故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
A . 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 . 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 .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毛.泽东曾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绝对的坏,好的就绝对的好,一切都好。”以下与毛.泽东所述相关的事件是 (     )
A . 维新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五四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文献是(    )
A . 《海国图志》 B . 《孔子改制考》 C . 《民报》 D . 《新青年》
下表反映了1812-1911年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概况。由此可推知(    )

时期

人口(亿人)

口粮需求量(亿石)

粮食总产量(亿石)

口粮需求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

1812年

3.67

17.9

23.4

76.5

1850年

4.36

21.2

26.2

80.9

1887年

4.36

21.2

25.6

82.8

1911年

4.50

21.9

25.6

85.5

A . 清政府财政来源日渐枯竭 B . 列强侵略导致人地矛盾尖锐 C . 部分工商业发展面临困难 D . 社会稳定促使人口持续增长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清末十年新政中,以政治改革最为艰难,以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仿行预备立宪为界,经历了行政体制内的1901-1905“整顿旧法”和预备立宪政治改革两个阶段,前者为后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改革之前,清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军机处、内阁、六部等;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特殊及边远地区则有一套与行省有别的行政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朝旧有行政机构的弊端日益暴露,1901年清政府宣布启动新政,相继增设一些新的行政机构,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立陆军部、巡警部、学部、商部等。还裁撤了一些过时或重叠的行政机构,如因黄河改道、漕米改折裁撤河东河道总督一职;将督抚同城的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裁撤,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和两广总督分别兼管三省巡抚事;广东海关、福建水师提督等衙门因其职能已名存实亡也分别加以裁撤。

——摘编自崔志海《1901-1905年清末政治改革述论》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1-1905年清末政治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01-1905年清末政治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全民族”代表自居,他们不但主张个人的自由权利,而且主张民族的独立和权利。法国革命后通过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为武器,从根本上铲除了王朝国家的社会法律基础,奠定了以人权、自由、平等重新构建民族国家的原则。与此同时,一种民族优越感和民族扩张的野心已在革命的法国开始出现。拿破仑在欧洲大陆的征服把法兰西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推向了顶峰。即便是19世纪中后期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意大利和德国的民族统一也是以武力征服的形式实现的。这表明民族主义已经与武力结合在一起,预示着欧洲列强在将要到来的帝国主义时期的民族利益纷争中所采取的政策。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殖民狂潮。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基于中国多民族的历史特点与世界发展大潮,将中国历史上公羊学派进步的民族观与西方近代的民族、民族主义理论相融合,比较系统地探析和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看法,……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贯穿着现代的变革意识和发展意识,针对民族危难加深的严峻现实,他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思想,对中国民族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再论梁启超的民族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维新派“民族观”观念提出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皆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请回答: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 (2)  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 (3)  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

    新旧体制之间不断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 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B . 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C . 有限度地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军事、民用工业 D . 对封建制度实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和革新
下面图片反映的共同时代主题是(   )

A . 中体西用 B . 民主共和 C . 救亡图存 D . 民主科学
1912年9月8日《大公报》记载“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杂至不可名状”。其他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开始被研求和推广”。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 政治变革推动 B . 政府主导服饰变革 C . 新思想的引入 D . 共和观念成为共识
据记载,阅报社兴起于20世纪初的南方诸省。1905年以后,京师、北方诸省出现兴办阅报社的高潮,推动白话报和白话文走向街头、茶馆和寺庙,进入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有人甚至称阅报社“在纵向上一直触及文盲这一最低层次”。据此可知,阅报社在当时(   )
A .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普及 B . 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C . 消弭了社会阶层的隔阂 D . 提高了民众的认知水平
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    )
A .   铁路 B . 电报 C . 电话 D . 电影
20世纪初年,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要抵御列强的侵略,就要推翻腐朽卖国的清朝统治,于是,"大倡革命排满。而在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则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五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这一变化说明( )
A . 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B . 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且曲折 C . 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开始觉醒 D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