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到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解。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

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载体,一定时期的经济空间布局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1270

1959

材料二:

材料三:50年代,苏联高级经济专家和政府首脑曾经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搞建设。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与苏联方面进行了反复协商,最后决定106项民用工业企业的21项,建在西部地区,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摆在西部。

——摘自《国防工业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与民国初年工业布局的差异及原因。
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从清末发端,直至新中国建立后才迅速开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
A . 繁体字难识、难读、难写 B . 新中国实行大众的文化教育 C . 新中国成立后强调科学研究 D . 完成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民国时期,在大城市里,西服,旗袍流行而农村仍以粗布大衫为主;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而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在大城市里,妇女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而在农村大多数妇女仍是“三寸金莲”。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 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影响 B .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斗争 C . 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D .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很多中国学者认为“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已变成了时代标语,经济统制的呼声日高,“拯救这末日的厄运最普遍有力的手段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1934年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自1935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和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名为“计划经济”的战时经济方针,使国民经济实现计划化和军事化,其实质就是经济统制;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统制经济”,1941年确立起统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家总动员法》的颁布,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入其强化阶段。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
20世纪30年代,在江西和广东边界地区的市镇上,可以买到英美烟草公司的哈德门牌卷烟。1934年,一名中国记者写道:“许多村民不知道孙中山,但几乎没有地方不知道‘大英牌’香烟的”。这反映当时(   )
A . 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有限 B . 底层农民是外国烟草的消费主力 C . 英美加强对中国的烟草倾销 D .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3是一位日本陆军大臣于1917年5月至6月间,对中国的旅顺、青岛、济南、上海、南京、汉口、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后写出的一份报告。在原文中,他对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路中列强船舶货运吨位做过调查统计。表3主要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数据。

表3  中国沿海及内河中若干国家船只货运吨位统计表

国别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英国

38120300

39266756

37675657

35840573

法国

1232763

898644

561955

596237

德国

6320466

4026493

58263

66532

俄国

1687796

1954925

1922055

1545085

日本

23422487

23996972

23873016

24233835

中国

14744325

18655411

18655411

18460533

——(日)田中义《对华经营私见》

根据表格提供的史料,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数据加以概括,并指出其关联性,结合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关联性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回国。1910年11月,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东北主持瘟疫扑灭工作。伍连德经过科学调查,查清了此次瘟疫的原因。他大力破除旧的习俗,采取科学的方法,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东北瘟疫得到控制。此后,清政府决定成立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鉴于当时国内缺少专业的医学刊物,1915年,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华医学杂志》,次年成立中华医学会。1930年,全国防疫总所在上海成立,在伍连德的努力下,接收了全国各地海关的防疫站,从而结束了由西方人担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伍连德在数十年的医疗卫生生涯中,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多部,享誉海内外。

——摘编自黄増章《中国流行病学的开拓者﹣﹣伍连德》

  1. (1) 根据材料,概括伍连德的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伍连德取得上述历史贡献的原因。
《中国现代化》一书记载:“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
A . 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B . 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 . 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 D . 报纸进一步开启了民智
1903年10月,南方媒体报道:“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其背景是(    )
A . 留学已成为江南社会的时尚 B . 风俗变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C . 满汉民族平等成为历史要求 D . 清政府希望借科举扑灭革命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 .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C .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D .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1904年,留美学生张继业在参观了圣路易斯博览会之后写道:“他国入赛之品,皆实业学问……房屋之设,皆是全球著名之大制造场、商业场、大学校、议院、政务院等类。以视上列我国赛品质丑,奚啻天壤”这反映出近代的世界博览会 (    )
A .   带动了崇洋媚外风气 B . 是列强扩大侵略的工具 C . 具有经济外交的功能 D .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华侨商人卫省轩,目睹“洋火"充斥中国市场,1879年在佛山独资创办巧明火柴厂。工人主体是村民,每到夏秋时节放其假收种庄稼。他还允许工人携带年幼的子女入厂做工。这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材料表明(    )
A .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B . 传统经济影响近代企业管理 C . 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 . 工农相结合发展道路的形成
下表是清华学校赴美留学所学专业人数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

年份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1912

2

6

2

0

1915

5

12

0

3

1924

7

21

2

2

1928

8

10

2

2

A . 近代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B . 清末新政促进教育现代化 C . 国民政府与美国联系加强 D . 弃医从工风潮的蓬勃兴起
有学者对上海《申报》在1911年至1919年刊登的纺织类广告数量作了统计(如下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年份

类别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中资(个)

6

19

20

24

36

23

20

24

20

外资(个)

4

7

9

12

18

18

6

10

22

A . 上海已成为纺织业的中心 B . 纺织业成为最大新式工业 C . 民族资本已超过外国资本 D . 内外环境影响纺织业兴衰
钱理群在《1948: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
A . 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 .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C .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D .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 .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 . 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够彻底 C .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 . 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
A . 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B . 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 . 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 D . 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张謇(1853~1926年)出身于江苏海门农家,于1894年状元及第。甲午战后,张謇向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张謇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他兴办纱厂,开办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1895年列名发起上海强学会,1906年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他用企业利润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通开办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3所高等学校,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济贫院……。他晚年叹息:“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

——章开沅《张謇传》

以张謇的事迹为例,谈谈你对近代民族企业家所作努力的理解。

下表是张洪云根据《实业部月刊》中的工业统计资料制作的一个数据表,表格中近代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

设立时间

1895年以前

1896~1900年

1901~1914年

1915~1922年

1923~1929年

1930~1932年

1933~1935年

数量

0家

1家

7家

12家

31家

26家

15家

近代中国化学工业设立情况表(截止到1935年)

A . 体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特点 B . 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关系不大 C . 与中国近代经济的波动状况基本一致 D . 受欧美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