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 知识点题库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拓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主要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嘉庚(1874—1961)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94年,陈嘉庚就已开始在家乡厦门集中建立惕斋学塾。他所创办的学校,纵的方面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横的方面包括普通中学、师范、中专、大专。就地域而言,他主张“大学生不分省”,从国外归来的侨生一视同仁。

民国初期,他就指出:“今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民心耳”。他认识到“概民智未启,则共和之基础终无由巩固。”他曾说:“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陈嘉庚久居南洋,发现南洋华侨约1200万,其中不懂祖国文化已经“外化”的就有50万,这让他忧心不已。

据统计,1904年到1931年间,他的总支出共1321万元,其中捐款各类学校教育费就占837万元,加上办学利息380万元,占总支出的92%。据统计,他一生中捐献的教育经费总数达1200万元,相当于他的实业全盛时期的全部不动产。

——方式光《论陈嘉庚教育思想的特点》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嘉庚办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嘉庚办学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单位:家)

江苏(含上海)

直隶(含天津)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甘肃

其他省

15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根据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三: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其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这一时期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这表明(   )
A .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 革新与传统惰性并存 C . 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 . 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
A . 《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 B . 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 C . 《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 D . 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
关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5)的正确描述是(   )

①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②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击

③涌现出一批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等

④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
1929年10月24日,在工会领导人的暗示和怂恿之下,本来就对电车不满的人力车夫“有恃无恐,争先恐后,持棍随众狂奔而去,将矛头直接对准在大街上行驶的电车……遭到重创的北京电车第二天便全部停开,直到11月10日才暂时恢复一、二、三路电车。这一现象表明(   )
A . 近代交通发展的艰难曲折 B . 工会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 C . 电车在中国推广遭到抵制 D . 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很低
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②维新派颁布断发易服等法令

③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晚清《图画日报》一文中写道:“各式各种新闻纸,买张看看天下事。近来报纸喜渐多,越多越是开民智。图画日报图画精,分门别类眉目清,三个铜板买一本,翻翻看看真得情”这说明近代报纸(    )
A . 促进了社会信息的传播 B . 多注重商业信息的传播 C . 反映了近代政治的变革 D . 传播了西方的工业文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不自觉地引发了中国从防务现代化向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图1: 民国初年工业分布图

图2: 新中国“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到: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毛.泽东年谱》第5卷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两个新的纺织业中心,从工业结构角度看两个时期工业发展有何侧重点?并分析侧重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分析:①十二年中“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试列举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对了的事件”,并指出主要法律保障。②列举十二年中我们经济上“做错了的事件”,并总结经验教训。
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能够“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  )
A . 西方国家放松侵略 B . 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 . 政府政策比较得当 D .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大鹏(1857—1942),山西省太原县赤桥村人。他1890年开始写日记,连续记了51年,现尚存有41年的日记,编成《退想斋日记》一书。

民国二年

正月初一来给刘大鹏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

“上年五月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挡),莫能食其肉而寝其皮,为此生之大憾也!”“恐众怒难犯,不得已偕行抵县”,“勉强应承本县(太原县)临时议会议长”

民国三年

“大清宣统六年春正月初一日壬子

自宣统三年,递首孙文倡行革命扰乱中华。逆臣袁世凯乘势与贼共和,過君退住。四年壬子春正月,袁即咸临时大总统,改行阳历。……子本清人,岂能随世沉浮,奉贼之朔乎?叛逆逼民遵行新历,而民皆置若罔闻,仍行旧历,而以今日为元旦。

“登堂祭祖时,仍戴顶帽,不从叛逆之制”。

民国四年

投资柳子峪西坪窑(煤矿)。担任太原县煤矿事务所干事。被众人推举为太原县商会特别会董。

民国十八年

元旦“家中包扁食以贺阳历之新年”。

——摘编自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末状元张謇的大事年表

时间

主要经历

1894年

恩科会试,中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

1896年

任安庆经古书院院长;创办通州纱厂

1902年

筹建通州师范学院;作《中国师范学校平议》

1906年

创建吴淞商船学校;创设通

1913年

营筑军山气象台;任农商部总长;任全国水利局总载

1916年

创盲哑学校;气象台开幕

1919年

创建更俗剧场;创大生三厂;建伶工学校

1924年

参加全县高小联合运动会;教济江南灾民

1926年

二月,购沙田作为男女师范基产;五月,视察规划南通保坍工程;七月,病逝

——摘编自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的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謇的救国努力简要评价。
乡村振兴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早在近代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曾在部分地区开展过乡村建设的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邹平地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山东省政府的支持。他以其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独特认识,借鉴西方近代化中团体组织、科学技术的优长,提出了一整套社会改造的构想,涉及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其中"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和建设乡 农学校,是他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实践载体,这与他将近代中国和农村衰败的根源归结为“文化失调”有关。除此之外,他也重视知识分子与乡贤在组织、领导和参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崇尚贤智”成为乡农学校运作的基本原则。梁漱溟主持的这次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总体来说收效甚微,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冲击下戛然而止。

——摘编自《文化失调、组织再造与乡村建设》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900 年,第一条巴黎地铁在塞纳河右岸投入运行,其他线路也随后开放,员工和工人们 因地铁可以居住在距离单位很远的地方。这表明(    )
A .   大众交通改变了城市居住格局 B . 交通革命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C . 社会各阶层间实现了快速流动 D . 民众之间的情感联系日益密切
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
A . 电影院里正在上映国产影片 B . 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C . 苏小姐正在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D . 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吸收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大清商律》中部分内容,出台了《商业注册章程》。同年7月北洋政府颁布了《公司注册条例》,其条款绝大多数源自《商业注册章程》。这反映出(   )
A . 辛亥革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B . 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 . 资本主义经济是统治的基础 D . 实业救国思想具有持续性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邓演达(1895-1931),字择生,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20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嘉许。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这一时期邓演达特别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为耕地农有,第二步为土地国有,最后实现社会主义。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爆发后曾分别著文谴责蒋介石、汪精卫、并与宋庆龄等展开反蒋活动。后游历欧洲,探寻各国实际情况以寻找对中国革命的启迪。1930年在上海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表示要推翻蒋介石的反动政权,继续完成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邓演达担任总干事。1931年11月29日晚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南京,终年36岁。

                                  ——摘编自王夫玉《邓演达思想研究》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演达的主要事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演达做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面是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

37377

2350

6.3

1893

33677

2668

7.9

1920

44377

4700

10.6

1936

46136

5263

11.4

1949

54167

5765

10.6

材料二: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1905年以后的六年中,新旧华资纱厂的改组、出租和出售的达8家、11次之多。据此可推知(   )
A . 瓜分狂潮影响企业经营 B . 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艰难 C . 清政府限制棉纺织业扩大 D . 华资纱厂技术较为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