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点题库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A . 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B . 体现了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C . 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D . 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历史学家眼里的毛.泽东》中记载:“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型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的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 提出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B .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 .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 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对下列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行业

数量

占比(%)

行业

数量

占比(%)

机械工业

181

40.4

食品加工

22

4.9

化学工业

56

12.5

教育用品

37

8.2

电器工业

29

6.5

矿 冶

8

1.8

纺织工业

97

21.7

其他工业

18

4

A . 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B . 战时需求的刺激 C . 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 D . 官僚资本的膨胀
李大钊认为.五四精神除含有反抗强权世界,争取民族自由、解放外,还包含与民众结合、从事实际斗争的实践精神。材料表明五四运动(    )

A . 是中国第一次反侵略的成功 B . 是学生领导的爱国运动 C . 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D . 助推了中国反侵略进程
东西方文明进入近代发生激烈冲突并相互融合。下列所列的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鸦片战争、领事裁判权、男耕女织、巴麦尊

法币贬值、四大家族、《论持久战》、抗日战争

荣宗敬、《马关条约》、实业救国、瓜分狂潮

孙中山、五四运动、三民五权、抵制日货

A . ④③①② B . ②④①③ C . ③①②④ D . ①③④②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影响下表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工人

农民

其他

1927年4月

51%

19%

30%

1928年

10%

76%

14%

A .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B .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 . “工农武装割据”的推行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
A . 五四运动 B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 国民革命运动 D . 南昌起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的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新的革命策略”(    )
A . 是指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 C . 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D . 一开始就得到一致拥护
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
A .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 . 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C . 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D . 以退让求合作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联合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这场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 .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 广东国民政府成立 C . 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D . 北伐战争开端
汉口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地”,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均扮演过重要角色,下列哪一项与汉口有直接联系(   )
A . 《马关条约》中的开放口岸 B .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C . 最早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D . 确定土地革命总方针
毛.泽东在1925年12月1日写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写道:“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这说明(    )
A . 毛.泽东反对我党在革命中出现的机会主义倾向 B . 毛.泽东对于革命的朋友和敌人尚未有清晰认识 C . 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得到了所有革命阶级支持 D . 毛.泽东初步阐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从春秋晚期到战国,出现了青铜刀布。铜铸币广泛流通,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黄金按重量使用,是称量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汉代时,汉武帝对钱币进行了改革,统一铸币权和全国统一使用五铼钱。621年,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两宋的货币,仍以铜钱铁钱兼用,白银亦渐受重视,同时产生了纸币。最早的纸币叫“交子”,起初在民间使用,由16住四川富商以信用担保作为货币流通。后因富商经营失败,交子无法兑现,改由官方办理。元代主要流通纸币,政府印行“中统元宝交钞”,纸币的发行权完全属于政府。明初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但受到统治者的限钢,正德年间受到官方认可’嘉靖以后普遍流通。清朝光绪年间,从英国买进压钱的机器,开始用机器钢模压钱,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用范铸钱的历史。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美币l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摘编自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货币变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币改革的目的。如何理解“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3. (3) 综上,归纳影响货币变化的因素。
1931年,中国国煤产业联合会致电胶济铁路,希望其停止二成煤斤加价。1932年,中华民国矿业联合会经实业部专程铁道部请“迅赐特减临时运价”,以抵制日煤倾销。此类事件表明 (    )
A .   近代中国铁路运输业已滞后 B . 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工业菱缩 C . 实业救国影响着民族工矿业 D . 国民政府已控制铁路运输业
北京高校师生组成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在1919年的演讲中频频涉及“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这体现了部分知识分子致力于(    )
A . 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 B .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 . 探索武装夺权的道路 D . 改变中国革命方向
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    )

①“扶清灭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②①③④
1927 年中央文件中提及:“至少要有几个区域的斗争已造成了几个乡村割据;具备相当的武装力……这一县的邻近各县具备相当农民运动的群众基础不致使争斗孤立而失败,县城的占领必定是成为某一区域暴动割据的中心。”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 . 抛弃了城市中心革命模式 B . 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 C . 肯定了农村革命的重要性 D . 认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
1930年,我国前五位进口商品分别是棉制品、原棉、米、砂糖、金属与矿石,至1936年则转变为的金属与矿石、石油制品、机器与工具、书籍与纸、棉花与棉制品。这一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我国(   )
A . 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B . 小农经济仍占居主导地位 C . 工业化取得较快进展 D . 经济发展受阻于国际形势
四川广元大华纱厂诞生于全面抗战的烽火之中,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难的时候,书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传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3年,实业家苏汰余与徐荣廷投资组建“裕大华”纺织集团公司,并在石家庄创建大兴纺织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棉纱不断冲击中国市场。1934年,时任大兴纱厂厂长的石凤翔提出向西部发展的思路,筹建西安大华纱厂(大兴二厂)。该厂在1937年第二次扩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工业企业。1939年10月11日,纱厂第一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万元,一度被迫停产。1941年5月6日,纱厂再遭日机轰炸。经考察,石凤翔在四川广元建立了大华纱厂,并将西安大华纱厂较好的动力设备和纱机拆迁,运往四川广元。

材料二:广元县志记载,1939年10月,石凤翔修建西安大华纷厂广元分厂,简称广元大华纱厂。大华纱厂的防空洞依山势南北走向而建,可容纳约2500人。为躲避日机轰炸,大华纱厂的全部机器设备都安装在山洞内。大华纱厂成立了大华联运处,统一管理从美国购买的40辆大卡车。大华联运处除购买汽车外,又购买了120部胶轮大车,用骡马200匹左右,有运输人员140余人。大量的棉纱军需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战前线。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何广华、何明圆《广元大华纱厂的抗战传奇》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华纱厂的曲折发展历程。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元大华纱厂建设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广元大华纱厂发展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张俤《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