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知识点题库

1931年底,国民政府取消了地方政府设卡征税的厘金税制度,实行新的统税制,规定凡缴纳了统税的商品准许在全国范围流通销售,地方不得征收其他任何捐税。统税制的实施(  )

A . 得益于法币政策的推行 B .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 C . 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入 D . 有助于削弱军阀割据的基础
1934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县48村2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占总数的0.9%。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广西地区( )

A .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 . 个体经济形式受到压制 C .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遏制 D . 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
1929年,蒋介石在演讲中宣称,中国目前“只有整个民族受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事实”,“只有民族的利益,没有阶级的利益”,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这体现了蒋介石(    )
A . 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 B . 继承国民革命的使命 C . 强化正统地位的企图 D . 维护各派军阀的利益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实业部电令各省从速设立实业司,以为各省实业管理机关。并指出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这反映出(   )
A . “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 B . 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 C . 民族工业将成为主流经济 D . 实业有利近代经济转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产生途径

上海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广东南海

陈启源

继昌隆缫丝厂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材料二: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瑞蚨祥绸布店(1862年创立)青岛分号1904至1949年经营销售额的变化趋势图: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表格中的①②③分别填入什么?
  2. (2)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早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7~1949年期间,瑞蚨祥绸布店青岛分号经营销售额下降的原因。
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此段材料不能用来说明(    )
A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西风东渐中存在着地区差异 B . 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在近代中国往往开风气之先 C . 近代以来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内地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仅与近代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和中西交流有关,也和所处社会环境有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8年底,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但是,“我国货币之紊乱,今日已达极点,内为商民所诟病,外为列邦所腾笑,追溯原因,历史甚远。盖我国历代政府,从无统一全国货币之整个计划,实无币制之可言”。

白银危机(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价格大幅度上升,白银大量外流,引起国内经济危机)发生后,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一)钞票发行权收归中央……。(二)废除银本位制,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纳粮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三)实行白银国有。……

1936年,中国重要谷物收成的价值达法币56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几乎45%;工业品总产值为法币122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11%,资本主义生产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的58.6%,其中民族资本占88%。

——摘自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1945年8月—194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及其指数统计表

发行时间

法币发行额

(单位:亿元)

发行指数

(1937年6月=1)

发行指数

(1945年8月=1)

1937.6

14

1


1945.8

5569

395

1.0

1945.12

10319

732

1.9

1946.12

37261

2642

6.7

1947.12

331885

23537

59.6

1948.8.21

6636946

440705

1192.1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

材材三: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基础在石家庄组建成立,开始发行人民币作为法定本位币;194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收兑旧币通令。1949年6月,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商店也积极配合,拒收银元。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行动,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

1950年,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紧急从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当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共.产.党积极金融政策产生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国共两党金融政策带来的启示。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 (2) 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极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行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 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B . 粉碎了日本掠夺资源的企图 C .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 . 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子1936年的是(    )
A . 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 . 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 . 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 . 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号是供口头呼喊的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单句子。表4所示为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部分)

领域

口号

国共关系

“扩大左派”“反对右派”“国民党统一,反对分裂国民党者”

妇女运动

“解放妇女所受资本制度的压迫”“要求妇女劳动权、平等教育权、平等工价权, 女子参政权及一切妇女应得之权”

农民运动

“反对地主压迫”“耕者有其田”

学生运动

“反抗国际帝国主义”“反抗国内军阀”“反抗一切反动教育”“为一切被压迫民众和学生的利益而奋斗”

五卅运动

“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队”“收回租界”“经济绝交”“为死难同胞报仇”

北伐战争

“拥护反抗帝国主义的广州革命政府北伐”“人民、国民政府、国民军,联合起来消灭直奉卖国军阀”“为民众争自由而战”“反对英帝国主义援助吴佩孚攻击北伐军”“武力和民众结合”“城乡政权归人民”

——整理自刘扬雄《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口号宣传研究》

提取材料中两条以上的口号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怎样搞工业化是民国南京政府主要思考的问题,工业化的重点一开始就被确定在重工业上。…至于具体揉作,最突出的是政府于30年代新纽建了资源委员会,从资源委员会1936年和1937年的实际建设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军事エ业密切相关的钢鉄、冶金、燃料、电力、机械、电器、化学等基本エ业领城,其活动地区是以江西、湖南、溯北为中心并及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来超过6%,而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全社会刺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3.6%。“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内地投资,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

——摘编自高梁(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

  1. (1) 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 (2) 材料二中,国民政府的工业化政策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说明这时期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作用。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二: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8

144.8

65.2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5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 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 (2) 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材料一、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主要特点。
在陈嘉庚公司发布的不少广告中,都印有其注册商标,中间位置为一醒目的粗体毛笔汉字“中”。1927年,陈嘉庚公司研制出当时中国未生产的汽车内外胎,其设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轮胎花纹使用“中”字串联起来,围绕轮胎一圈。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广告成为新的营销手段 B . 民族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C . 陈嘉庚浓厚的爱国情怀 D .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之后,明朝下令禁止金银流通,专行纸钞。但成弘年间以后,宝钞已失去货币的信誉和价值,民间支付所用主要是白银。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的强大驱动力迫使明朝统治者承认既定事实,白银遂成为法定货币。明代中国对白银货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赋税货币化引起的,而这种赋税货币化的动力来自政府的财政体系运作的需要。巨大的白银需求引起供给严重不足,为获得白银,明中叶以后政府开放海上贸易。据统计,"自隆庆五年(1571年)马尼拉开港以来,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经由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在6000万比索以上,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当海外白银成为明代白银重要来源时,中国经济就日益融入美洲白银主导的世界资本市场。白银货币化加快了货币流通,带来了整个明代社会结构的变动。白银货币化也约束了当权者滥发货币的权利,切断了明王朝通向恶性通货膨胀之路,这也大大推动了生产和贸易的增长。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 

 材料二:从1932年起,西方主要工业国纷纷放弃金本位货币体制,货币贬值,世界银价开始一路上升。1933~1934年,美国实行包括"银购入法,等一系列购银政策后,世界银价暴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仅1934年7月至10月中自,从中国流出的白银就达2亿元以上,而1932~1936年共计流出金银价值达10亿海关两。中国以白银为本位货币,但白银货币的储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在世界银价上涨后,我国随之发生白银危机和金融动荡,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国民政府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于1935年11月3日最终放弃银本位币制,实行法币政策,采取近似"管理的外汇本位,制的纸币流通体制,使中国从此脱离了银本位制,割断了中国货币与世界白银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但国民政府在实行纸币流通体制后,其货币发行不受任何硬通货储备限制,再加上受传统的中国财政靠发行纸币维持支出积习的影响,以及无健全的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造成币制改革后的中国经济面临随时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隐患。 

 ——摘编自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并简评国民政府的应对措施。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 
A . 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 .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 . 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 .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礼记》载,西周“大夫七十而致事(仕)”。秦汉以降,官吏可以通过见功与赏、因能授官而入仕,告老还乡、因病乞退的致仕制度也逐渐发展起来。唐时已有“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等规定。明洪武十三年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依清制,凡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官职愈低,致仕愈早。综观历朝,官员愤而致仕者有之,退而复用者有之,圣意强留者有之,贪墨恋栈者亦有之。

——摘编自沈星棣《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

材料二:民国时期,从北京政府的《文官恤金令》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吏恤金条例》、《公务员退休法》等,公务员退休的相关法规条例陆续出台。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公布《学校职教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1944年,为解决覆盖面过小的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修正并颁布《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然而,民国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经济的衰败也使国家财政捉襟见肘,退休金常难以兑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适用于过去有退休金的机关、铁路、海关、邮局等单位的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退休制度由此发轫。

——摘编自柯龙山《民国时期公务员退休制度探略》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的退休制度。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退休制度的认识。
清末民初的体育教材都包含了大量的兵式体操内容。1928年出版的《新学制体育教材》则摒弃了兵式体操的训练,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养成圆满的人格”,安排了田径、舞蹈、足球等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内容。体育教材的这一变化(    )
A . 深受民主科学思想影响 B . 顺应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 迎合国民政府专制统治 D . 适应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据记载,1927年时,中国农村的情况已是“厂布之原料、造屋之钉、缝衣之针……大都外货也”。在1931年时,对河北省定县两个区的调查,所生产的土布自用部分只占全部产值的0.36%。这反映当地(    )
A . 国内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B . 进口纺织品竞争力不明显 C . 区域经济水平差距巨大 D . 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