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的暴行 知识点题库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 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    )

A . 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B . 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 C . 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 D . 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 .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 . 转嫁战争负担 C .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 . 强化物资管制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12月占领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

——摘编自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结合所学知识,批驳材料中的说法。(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力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④南京大屠杀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③④ D .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下图所示反映了(    )

A . 旅顺大屠杀 B . 九一八事变 C . 南京大屠杀 D . 八一三事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在中国东北重点发展煤炭、钢铁、水泥、机械等重工业。日本的意图是(   )
A . 在东北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 . 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 C . 将东北变成日本的原料产地 D . 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
A . 屠杀现场遗迹 B . 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 . 历史文献记载 D . 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日军步步紧逼,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下列历史事件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②南京大屠杀

③《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

④八一三事变

A . ④③①② B . ③④①② C . ①④③② D . ①③④②
下图是某纪念馆的纪念墙(部分),它警示和教育后人不能忘记的是(    )

图片_x0020_1829223634

A .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B . 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岛 C .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D . 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1936年关东军司令部责成伪满政府建设丰满水电站。次年,水力电气建设局于长春成立,并由日本水电建筑权威专家本间德雄对坝址的选定、厂房的配置、土地的布局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由此可知,日本修建丰满水电站的根本目的是(   )
A . 对华实行长期殖民统治 B . 掠夺东北水利资源 C . 为日提供战争战略物资 D . 加速东北经济建设
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 消除中日隔阂,实现共存共荣 B . 推广教育经验 C . 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 D . 推行社会教育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 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 . 南京大屠杀惨案 C . 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 . 重庆大轰炸惨案
2016年10月22日起,中国在法国冈城举办了《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主题展,共展出270余幅历史照片、50余件物品、信件、证词以及视频资料,揭露了侵华日军残酷屠杀中国军民的暴行。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 B . 当年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C .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照片 D . 国际友人当时的记录与评论
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的律师,下列资料中,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国际法庭的是(     )

①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

②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的回忆录

③万人坑遗址

④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⑤陆川导演的电影 《南京,南京》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⑤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③
下表为1936—1944年中国国立大学数量及分布表

时间

国立大学数量(单位:所)及分布

1936年

北平4,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所

1938年

云南4,四川4,广西、湖南﹑福建、陕西各1所

1944年

四川6,云南3,陕西3,贵州2,上海2,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1所

——据李涛《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 . 外部侵略造成既有文化格局的改变 B . 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C . 中央政权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力削弱 D . 当时派系林立,政权分立的状况
下图为叶浅予1932年创作的漫画《不抵抗将军的汗衫衬裤危险了!》。此幅漫画意在警示(    )

A . 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矛盾 B . 国共两党摒弃前仇合作抗日 C . 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国土论丧 D . 局部侵华助长日本野心膨胀
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连港以进口砂糖、面粉、纤维制品等物资为主,出口豆制品、煤炭、生铁等物资。从30年代中后期开始,五金机械类(包括石油)等生产器材的进口急剧上升,针对英美等国的物资出口出现明显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
A . 英美等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 .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 东北成为日本战争物资供给基地 D . 洋货受到东北传统农业经济抵制
下图为抗战前在华外资的比例分布。图中信息表明(   )

A . 列强已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B . 一战后列强又卷土重来 C . 日本对中国经济渗透最深 D . 国民政府积极吸引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