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的城市 知识点

11世纪,西欧城市普遍兴起。其中,意大利和法国南部因为有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基础,同时又同拜占庭帝国和东方维持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发展比较容易,也最快。稍后,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北海、莱茵河和多瑙河沿岸,以及英国等地也有许多新兴城市不断出现。

西欧的城市 知识点题库

11世纪晚期,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市镇不顾教皇的权威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宗主权,自行任命执政官。13世纪中期,许多城市拥有了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和自治政府。意大利的城市自治运动反映了(   )
A . 市民阶层的壮大 B . 民族国家的形成 C . 中央集权的削弱 D . 民主政治的萌发
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 . 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 . 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 . 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 . 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1260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从威尼斯出发沿着亚欧大草原来到了忽必烈的漠北王庭,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忽必烈可能获悉(   )
A . 西方兴办大学教育培养人才 B . 奥斯曼攻占拜占庭帝国首都 C . 意大利正在发生文艺复兴 D . 德意志人抛弃教皇崇尚新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日年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有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程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 (2) 材料二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持何观点?依据材料三对该观点加以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中西方的教师角色与地位的差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加要传“道”,不仅教人做事,更要教人做人,教师是文化和信仰的传承者。相较于西方文化,中国教师则身兼教师(teacher)和牧师(priest)的双重角色和双重担当,使命更为崇高而沉重。

--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

材料二

西方的宗教本身就承担了部分道德教育的责任,因此教育的重点是在法律、民主制度的保护下由教师教授学生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古希腊时期,各行各业有专门知识和技巧的人也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中世纪后西欧的僧侣获得了教育的统治地位。教育渗透着宗教神学的性质。

-一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文化中教师角色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文化中教师角色差异的原因。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以下关于西欧城市兴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           ②城市完全独立于各地封建主

③城市兴起促使西欧大学兴起           ④城市兴起有利于国王的统一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则变得次要。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
A .  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 .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 .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 .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 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中古西欧的城市兴起后,城市居民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下列属于西欧城市居民争取城市自由和自治常用手段的是(   )

①金钱赎买    ②复兴城市    ③建立自治机构    ④武装暴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近代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从本质上(   )
A .   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 .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 .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 .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下是英王亨利二世(1154年—1189年)在位期间颁布的特许状节录:“任何人……只要在和平时期在诺丁汉城住满一年零一天,而在这期间没有任何人提出申诉或控告,那么此后除了国王以外其他任何人对他都不再有领主权,即他成为了自由人。”这一规定(   )
A . 推动了当时的城市发展 B . 否定了封建领主所有制 C . 保障了国民的人身自由 D . 促进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政治权利”指(   )
A . 城市自治权 B . 人身自由权 C . 特许经营权 D . 男女平等权 
13世纪初,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出于扶持本国教育的目的,积极扶持创办大学,如授予其师生以免税权和独立的民事,刑事裁判权。这表明大学具有(   )
A . 行政权力 B . 独立自主权 C . 司法权力 D . 自治权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格兰拥有373个市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拥有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000人或偶尔2000人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是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13世纪中叶,马拉运输已经在英国农田运输中居于重要地位。到14世纪,马车成为陆路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

——摘编自郭华《中世纪晚期英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变化的影响》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散之地,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不同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简析其原因。
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欧洲(   )
A .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 .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 大学服务于国家政治的需要 D .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近代化是一个缓慢的转型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三

明清时期广东各府县都有种植甘蔗,尤以珠江流域的番禺、东莞、增城种植最多,“蔗田几与禾田等”。增城人陈忍庵,“往来于蔗畦稻田垄之间,躬树艺,自旦至暮不少休,收田圃之入以裕”。广东的“香、糖、……诸货,北走球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走澳门,至于红毛(指在东南亚的荷兰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罗斛(今泰国)、吕宋”。

——摘编自陈学文《论明清时期粤闽台的蔗糖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影响。
  3. (3) 有学者认为,17、18世纪广东与中南美洲的蔗糖市场有着本质的不同。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法国是欧洲历史发展演变的一个典型。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3-14世纪的法国(该图选自《剑桥插图中世纪史》)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制度有它的合理性,土地分封是社会的基础。但分裂状态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于是就需要走向统一。于是,专制王权出现了。可是国家的统一一旦完成,民族的自立牢不可破时,专制的权力又成为国家继续前行的新阻力,于是新的变化就又要发生。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三:17到19世纪“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建设历程表

国家

相关事件

英国

1689年《①》

1701年《王位继承法》

法国

②年《人权宣言》

《1791年宪法》

③年《法国民法典》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896年《德国民法典》

美国

1776年《④》

《1787年宪法》

  1. (1) 材料一的地图标注了当时法国众多中小领主的领地,据此指明中世纪法国的基本政治特点,并请用一句西方谚语(俗语)表达。通过对地图进一步标注,可以丰富对中世纪后期法国社会风貌的认识,你还可以标注什么?任举1例,并说明理由。(不需要在地图上标明,文字说明即可)
  2. (2) 根据材料二,概述中世纪以来至近代欧洲国家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从观念变迁和政治变革两个层面指明法国如何实现“新的变化”。
  3. (3) 写出材料中的空格的内容,请结合所学对西方两个法律体系的其中一个法律体系的建设过程进行历史解释。
11-12世纪,城市政府基本上是由各阶层的代表来决定大事,城里有市民大会,法庭有陪审团,个人决定一切的成分少了。据此可知,西欧城市(   )
A . 民主氛围兴起 B . 城市自治完全实现 C . 无视个人利益 D . 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之特许状》中称:“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按土地保有权购买土地,保有之达一年零一日,无人反对……则予将准许此人在将来安然保有此项土地,一如其过去,不受任何干扰与迫害。”“任何人在林肯城之居住期已达一年零一日,且已照章纳税,任何具有申请权之人亦未提出……不利于彼之异议,则予亦将准许彼等与过去一样,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于林肯城中。”这意味着林肯城(    )
A . 获得了自治的权利 B . 实现了经济的独立 C . 摆脱了教会的束缚 D . 形成了独立的国家
中世纪时,凡领主皆有地,凡地皆有领主,因此所有的城市都处于领地之上。欧洲各级教俗封建主集各种权利于一身,所以手工业者或者商人想要修筑城垣、开辟道路等必须要得到封建领主的事先允许。该材料可佐证的观点是(    )
A . 欧洲封建主的专制统治 B . 西欧工商业的繁荣和复兴 C . 区域间的交通道路得到改善 D . 城市发展受封建领主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