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知识点

16世纪初期,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各国相继展开。当这场人文主义的春潮席卷整个欧洲之时,一场更为深刻的运动也在德国进行,这就是宗教改革运动。
自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基督教逐渐进入了欧洲人的意识,并被接受。在一段时间内,基督教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建立学校、抵抗外来侵略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到16世纪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封建制度开始逐渐解体,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这时的基督教渐向保守。以教皇为首的罗马教廷,控制着欧洲的政治经济,宗教神学成为惟一的意识形态。
通过几个世纪的积累,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他们通过宗教手段和世俗封建主的一切手段去剥削人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罗马教廷极力维护旧的封建秩序,阻碍了社会进步。
当时的德意志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个没有统一行政机构的四分五裂的国家,没有全国性的法律、货币、度量,全国人口达到1500万,分别属于7个选帝侯、十几个大诸侯、200多个小诸侯和上千个独立的帝国骑士。
在经济上,德国开始逐渐出现资本主义经济,采矿业、纺织业等发展迅速。当时采矿工人已经达到十几万,从1493年到1540年,德国的白银产量达到了85000公斤,而当时欧洲其他各国的白银产量才两万公斤。另外,由于从地中海到北欧的商业道路需要经过德国,因此德国在欧洲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政治上的分裂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却给天主教会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德国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相互勾结,成为德国最大的封建势力。天主教会占有整个德国l/3以上的耕地,有的天主教成了诸侯或者选帝侯。教会凭借其政治和宗教权力去掠夺和奴役人民,例如教会可以向人民征收各项名目的税收,包括大什一税(谷物)、小什一税(蔬菜)、血什一税(牲口)等。
天主教会的堕落,引起德国人民的极度不满。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强烈要求整个德意志民族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化的国家,同时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一些诸侯和帝国骑士也希望减少天主教会占有的土地,取消他们的特权。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宗教改革。
在德国宗教改革发生之前,天主教会内部已经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从14世纪开始,教会内部就开始对有关教义的争论,最终导致教会将教廷从罗马迁到了亚维农。在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之后,罗马和亚维农各选出了一个教皇,出现同时存在两个教皇的局面。另外,教会的腐化堕落也致使教会内部某些教徒希望能够对教会进行改革。
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提出要进行宗教改革,包括英国的威克里夫和捷克的胡斯,但是他们的微薄力量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影响。直到16世纪初,马丁·路德才真正开始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外近代史上改革的作用:第一,它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它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它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它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必然选择;第五,它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材料二: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进行的调整,它否定现存制度,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适应不断变化,是渐进的方式。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的五个方面,各举一例并进行简要说明。 (所举事例不能重复)
  2. (2) 在中外历史改革中,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16世纪以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但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地区的标准语言。这表明宗教改革(  )
A . 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B . 促成了德国政治上的统一 C . 加速了教会势力的衰落 D . 促进了德国世俗文化的出现
教皇的使者记载:“整个德国都处于动乱之中。十分之九的人在欢呼‘路德’,而其他十分之一的人,虽然对路德并不在乎,但至少也在喊‘打倒罗马教廷’。”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   )
A . 宗教改革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 B . 宗教改革废除了教皇和教廷 C . 世俗政权战胜了宗教神权 D . 宗教改革阻碍了德国社会的发展
“在15、16世纪的欧洲,手书新闻和单页印刷新闻已经较为流行。僧侣、贵族和富裕起来的资产阶级,对外界事物很关切。”推动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因素是(    )
A . 印刷技术的提高 B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 宗教控制的放松 D . 人文主义精神影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韦伯用了大量的新教徒宗教行为与经济行为的经验统计资料,论证了在加尔文教“先定论”威慑下,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职业工作视为自己能够作为上帝选民的资格荣耀。这表明新教(   )
A . 视劳动为天职是新教的核心内容 B . 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C . 激发了人们追求发财致富的热情 D . 对宗教的迷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恢复了信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这表明马丁·路德(   )
A . 重现了古典文化的辉煌 B .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 . 打破了宗教文化的垄断
“金字塔”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承载着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埃及首席考古学家称,日前在吉萨发现的新墓群的随葬品中发现大量测量、计算和加工石器的工具。此外,还发现了原始的金属手术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后得到医治的痕迹,说明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医疗待遇,而奴隶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待遇的。通过对这些遗迹测算,共有大约2万名劳工参与建造金字塔,他们的生活费用由其家乡的富裕家庭承担。

——摘编自《北京晚报》 (2010年10月27日)

材料二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在狱中,布克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

——摘编自刘燕敏《平和的心是金》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考古学家提出的关于金字塔建造者的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埃及金字塔建造的社会条件。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布克做出这一推断的因素。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关于“金字塔建造”新看法的认识来源。
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   )
A . 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B . 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 C . 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D . 推动了欧洲的民主政治进程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提出“人只要信仰上帝,所有信徒都是牧师”的新理论,旨在(    )
A . 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 B . 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 C . 肯定教皇的中介作用 D . 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思考和斗争的角度不同,但都对传统的思想和观念进行了 挑战,反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特权,从而为转型时期新文化的构建提供了素材和理论武器。据此判断, 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
A . 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 B . 在不同领域冲击了旧的精神枷锁 C . 强化了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 D . 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
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
A .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 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C .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 .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马丁·路德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的回答最有可能是(    )
A . 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幸福而非苦修 B . 人要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不能靠教会 C . 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 D . 能否得到救赎是先定的,人无法改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语源学角度看,“革命”一词借自人类最早的科学之   天文学。原型是指星体

运行回到出发点,循环运动是其主要特点。17世纪,逐渐被引申为“现存社会的动荡与破 坏”,并且在有关的文献中这种用法的次数在不断增加。18世纪是“革命”一词使用频率增加的关键期,正好应对了这个世纪剧烈的历史变迁。这样,由于“革命”一词的使用从浩瀚宇宙降临到人类社会,打破了长期盛行的循环史观,帮助人类看到了进步的希望,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

——摘自马克在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 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大体上有两种认识,即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 和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

——摘自马克在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学革命”为主线简述欧洲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史实关联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世纪是‘革命’一词使用频率增加的关键期,正好应对了这个世纪剧烈的历史变迁”。
  3. (3) 针对材料三的两种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下图均为宗教改革时期关于马丁·路德形象的描绘。这两幅画作表明宗教改革(    )

A . 引发较大社会反响 B . 推动艺术形式创新 C . 阵营内部逐渐分化 D . 思想主张日趋多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半岛,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文学、艺术作品中已反映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色彩,如但丁在《新生》和《神曲》中“赞扬自由理性,要求人类思想解放,主张追求知识,吸收古典文化,宽待异教”等。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于德国,当时德国的农业、工业、商业都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德国宗教改革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拯救人的钥匙不操纵在教会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获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因而人的毕生追求也就成了人生希望之所在。”

——摘编自杨凤霞《浅析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材料二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人和积极活动者绝大多数都是投入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宗教观直接影响着宗教改革的性质和进程。人文主义宗教观的主要特征是:(一)反对愚昧无知,反对盲目崇拜,提倡知识学问,提倡理性思考;(二)大胆怀疑教会的传统神学,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三)强调人的个性和思想解放,观察问题角度的多样化;(四)加强学术研究,了解周围世界,重新发现“人的价值”。

——摘编自刘丹忱《试论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和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与宗教改革发端于德国的相似背景,以及二者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指出二者在思想上所起的共同作用。
14~16世纪,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
A . 天主教会垄断神权 B . 天主教会控制王权 C . 天主教会拥有大量地产 D . 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如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就在作品中写道:“你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主宰”“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的幸福”。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从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欧洲人开始拓展他们已知世界的前沿。向外拓展的理由是复杂的:寻找新的商业航线以及对冒险的追求……也是知性文化(它使文艺复兴显得非同寻常)变化的产物。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

——摘编自【美】玛格丽特·L.金《欧洲文艺复兴》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文艺复兴的先驱和人文主义之父分别是谁?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5世纪欧洲最早“拓展他们已知世界”前沿的两个国。
  3. (3) 根据所学,欧洲宗教改革首先兴起于哪国?写出宗教改革后出现的“三大新教派”?
  4. (4) 17-18世纪反封建专制制度的启蒙运动,出现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其中卢梭的国家学说是什么?不仅将“理性发挥到淋漓尽致”,也是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
15世纪,德意志人认为把自己比作基督的教皇们却干尽非基督教之事。如教皇规定凡官方公文必须盖章才能通行,结果就出现了盖章收费的现象。这表明(   )
A . 人文主义理念开始出现 B . 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觉醒 C . 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 理性原则获得民众认同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潮达到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以推翻罗马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的独立为主要内容。据此可知(   )
A . 宗教改革促进了德意志的统一 B . 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宗教改革 C . 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反民族压迫 D . 宗教改革者支持强化世俗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的智者学派,他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材料二: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披上一件法衣,成为了神父。“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竞成了牧羊人”。而且声誉日增。他编造了一套神话,骗取了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使她还以为蒙受天使的垂爱。但神父好计败露,成了过街老鼠。

——《十日谈——第四天,天使出丑》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 (2) 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
  3. (3) 归纳材料四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