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影响 知识点

1、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zhi产力的提高。(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2、导致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的进程。
3、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上升)
4、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5、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格局,形成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6、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的影响 知识点题库

有学者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下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特征的阐述正确的是(    )
A .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 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看到了许多他们正在试图证明或正在热切期望的东西。狄德罗赞美儒学“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霍尔巴赫认为“(中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专制,人们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可以说,在当时的法国出现了“中国热”。那么,何以中国文化会在启蒙时代饱受法国人的青睐?这显然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产生了某种不期然的契合。

材料二 中国的20世纪就是从对法国革命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1901年,《国民报》第一、二期即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法国大革命,并公开鼓吹在中国推行法国式的革命,其他进步报刊纷纷效法,中国舆论界刮起强劲的“法国风”。1906年12月,湖南醴陵一带发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清起义,被普遍比附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湖南省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小法兰西”的雅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有哪些契合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中国刮起强劲“法国风”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部分立法情况

    1874年《工厂(妇女健康)法》获得通过。

    1883年《工厂与作坊法》出台。规定:白铅工厂必须具备“通风设备、带盥洗室的宿舍、带有冷热水的女性浴室、舒适的餐厅、全套的工作服及口罩、工厂所有员工可随时饮用的充足的酸性饮料的供应”。

    1889年8月30日,英国议会出台《棉布厂法》。该法案关注棉布行业中有害健康的潮湿、蒸汽等特殊问题。

    1891年通过《工厂与作坊法》。明确规定:任何工作场所不得出现危害公共健康的恶臭或秽物,也不得违反此前法案关于整洁、通风、宽敞空间以及粉刷墙壁等方面的规定;经英国内政部授权,视察员可随时进入各类工作场所,如发现工厂或作坊中存在违规行为,将协同各地卫生部门进行查处;在规定期限内未做出整改者,将被处以每天10先令的罚金。

     ——据刘金源《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厂立法的演进》整理

概括材料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严密。)

【英镑地位的兴衰】

材料一  为了纪念工业革命的成就,英格兰银行将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以及帮助他完成商业化的企业家马修·博尔顿的头像,印制在最新版的50英镑面值的纸币上。正是他们合作下的蒸汽动力,推动着英镑走向世界。1860-1914年,全球贸易的60%以英镑标价和结算。1913年末,在全球的外汇储备中,超过50%是英镑。英镑成为第一个贴着一国标签却不可以在世界上流通的主权货币。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货币》

材料二  从1931年7月开始,英镑兑换黄金达到了高潮,而外贸赤字也迫使英国不得不向外支付更多的黄金。黄金储备的锐减反过来又动摇了人们对荚镑的信心。1931年9月,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不再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并且禁止黄金出口。

——摘编自曹家和《大萧条:起因何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英镑的世界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2. (2) 1931年9月,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进行合理解释。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现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7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行之旅。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论文称“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上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19世纪70年代之前,英国商人要先通过中国茶栈或商人了解茶叶的行情,大概在四个月后才能将信息带回国内。而在70年代之后,英商可以随时了解中国的茶叶行情,并派人直接来华采办。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 . 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D . 新式通讯工具的发明
英国学者在《帝国的时代:1875—1914》中评述:“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推动该全球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 世界大战的影响 B . 殖民国家长期的扩张掠夺 C . 工业文明的传播 D . 世界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19 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反映了( )
A . 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B .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 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 . 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

图二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图三19性纪晓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

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 
A . 水力成为主要的能源 B .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C . 城市日益喧嚣和拥挤 D . 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下表是1870年和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比重情况。(单位:%)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1872年数据)

10

-

1913

15

11

13

8

4

——根据[德]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   )

A . 世界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缓慢 B . 英国丧失全球贸易霸主地位 C . 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 D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益衰落
【近代殖民扩张】

材料一:自新航路开以来,西方列强先后掀起三次殖民高潮。16世纪,英国商业资本家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推动者,他们陆续组织了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贩运黑人奴隶和不平等贸易。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

材料二: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三次殖民扩张的不同方式。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
交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下列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灵渠沟通了湘水和长江两大水系     

②英国米迪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③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   

④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下表所示为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技术成果占世界技术成果的比例(%)。据此可确立的主题是(    )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蒸汽时代

39.4

16.8

9.2

24.3

10.3

电气时代

15.8

9.1

17.7

40.4

17

电子时代

12.7

3.9

5.5

65.2

12.7

信息时代

4.3

4

10

64.3

17.4

A . 科技左右国力 B . 大国兴衰奥秘 C . 人类发展方向 D . 文化成就未来
历史学家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 引起了贫富分化的加剧 B .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C . 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D . 引起了工人运动高涨
统计显示,1864-1873年间,将近2/3的英国对外贸易是以制成品换取原料和食品,而到1874-1903年间,该比重已降低到不过1/3。此外,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进口却从1870-1875年间占进口总额的18.4%升高到1890-1895年间的24%。这种转变反映了英国(   )
A . 经济地位已被美国取代 B . 世界市场份额急剧减少 C . 逐渐失去工业优势地位 D . 大量资本投入金融领域
18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纽约等地20年间农村人口减少量

地区

宾夕法尼亚

新泽西

纽约

康涅狄格

弗蒙特

减少量

40%

25%

83%

60%

75%

读表,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A . 农村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B . 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 C . 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不均衡 D . 农村生产环境的严重恶化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逐步萎缩,也使新的阶级和阶层形成并壮大起来。这里逐步萎缩的“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是(     )
A . 农业工人阶层 B . 工业资产阶级 C . 自耕农阶层 D . 工业无产阶级
表3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3

时期与人物

认识

16世纪初,葡萄牙学者佩雷斯根据早期西方航海家和商人的记载,完成了《东方概要》书稿。

中国人是白人,不留胡子,眼睛细小,稀疏的头发很长。他们右手拿两根筷子,左手把碗拿到嘴边,用筷子往嘴里送饭。中国人是基督徒,什么食物都吃。

17世纪末到中国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李明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书信集。

中国人差不多是白色的,南方有些人是黑的,眼睛狭长、扁鼻、少须。“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中,只有他们和西方一致,他们发明了纸、印刷、火药、精瓷及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应当被视为优于其他民族”。

18世纪末来华英国人巴龙的《中国游记》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做了描述。

中国人高顧骨、尖下巴、剃掉部分头发,头颅像个圆锥体,是大自然的“畸人种”,肤色属于“褐色”。语言原始而难懂。中国文明是低等文明,中国人是低等民族。

——摘编自张先清《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

任选一个时期,谈谈你对欧洲人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认识的理解。(要求:认识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一阁是明朝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的进步,加之国家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范钦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为他搜集藏书捉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制订了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康熙十二年(1673年),经范氏家族同意,思想家黄宗羲、大学者阮元等登上楼阁,阅尽所藏之书,极大丰富了各自的著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在全国各地寻找遗书,开始《四库全书》编纂的浩大工程,范氏族人积极响应献出了家藏中的珍本,共计六百三十八种。但直至1978年,天一阁的藏书才真正为广大科研学者所利用,各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许多研究人员和文史工作者纷纷进入这个知识宝库。

——摘编自王敏《天一阁藏书研究》

材料二: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这为他们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天一阁建立并发展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50年代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