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影响 知识点题库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    )
A . 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 .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 . 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 . 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 ,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

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 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編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城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

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因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国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贫困治理模式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弗罗伦萨 ●南丁格尔( 1820- 1910),出生于英国上流社会家庭。19 世纪40、50年代,伦敦郊区贫民窟频繁发生霍乱等瘟疫,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因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混乱的代名词。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它有时就像疯人院。

南丁格尔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投身护理事业。1854 年她到克里米亚野战医院工作,被战地士兵称为“克里米亚的天使”和“提灯天使”。1860 年,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的办学思想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护理学也成为了一门科学。1863 年时,疾病命名与分类混淆不清,各地医院各自为政。南丁格尔制定了医疗统计标准模式,被英国各医院相继采用。1912年国际红十字大会设立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奖--南 丁格尔奖章,以表彰为护理事业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医护人员。

——据安妮. 马修森《佛罗伦萨.南丁格尔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丁格尔投身护理事业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丁格尔对现代医学的贡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年登基,1901年去世,在位60余年。后人把她在位的时期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以下是这一时期发生的部分大事:

公元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公元1840~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第二阶段;公元1846年英国议会废除谷物法,两年后废除航海条例;公元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公元1852年H.斯宾塞的论文《进化的假说》发表,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公元1854年伦敦霍乱大流行,后被证明霍乱与水源卫生有关;公元185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形成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公元1859年英国

A.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充分论证了生物进化论;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公元1862年英国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公元1868年英国在伦敦最先设置交通信号灯;公元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进行世界首次环球海洋考察,为近代海洋科学的开端;公元1890年英国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公元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逝世。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合适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拓展而形成的;随着两级格局的结束,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在1864年到1876年间,还间或有过出超,自1876年以后历年都是入超。1885年以后,进口棉纺织品的比重超过鸦片,占据中国进口首位。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还是农产品,在出口货物中,茶叶仍然占据首位,但是由于日本茶和印度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它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编著的《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博鳌亚洲论坛2020年6月2日发布的《疫情与变化的世界》专题研究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首个真正的“全球化疫情”,人类历史上首次主动为传染病防控按下全球经济的暂停键,为疫情打上鲜明的全球化烙印。

——摘自新华社北京2020年6月2日电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市场形成对中国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商品种类和样式层出不穷。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更是以生产新产品、开创新生活为目的。但这些不属于贫苦的工人们,他们不但物质贫困,精神上也十分空虚,生活苦不堪言。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
A . 整合了社会矛盾 B . 加剧了社会分裂 C . 割裂了国内市场 D . 加速了人口流动
1853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
A .   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 . 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 . 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 . 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1870年时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是13%,居英国和美国之后,1910年则已达到16%,仅次于美国。德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 . 改变了西欧政治格局 B . 萌发了军国主义思潮 C . 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 D . 得益于科学成果应用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采用流水线进行生产。工厂管理制度的优势体现在(   )

①标准化生产                         ②提高生产销路

③提高生产效率                       ④挖掘工人劳动潜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某运河曾被马克思称为“东方伟大的航道”。它的建成,使欧亚之间的航运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这条运河是(   )
A . 巴拿马运河 B . 苏伊士运河 C . 曼彻斯特运河 D . 伊利运河
【物种交流与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 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饮食。《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被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被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产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被广泛种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应用时发现,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情况,与此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而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   )
A . 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B . 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 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 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呈正相关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英国接受救济的人口中有工作能力的人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接受福利救济的人数为104万,其中60岁以上及病残无工作能力的人数为16.7万,其余则是有劳动能力的成人及其小孩。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
A . 工人运动的兴起 B . 福利国家的建立 C . 民主范围的扩大 D . 产业结构的转型
仔细观察下表,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

10%

1913

15%

11%

13%

8%

4%

A . 世界贸易总额逐渐提高 B . 英国经济发展日趋衰退 C . 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大大推动美国外贸比重提高 D . 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隆隆运转,每天24小时,工人在里面辛勤劳动。阿克莱特的创造主要体现在生产组织方面,就是把以前分散在各家各户或者小作坊里面工作的手工劳动者集合在一起,放在同一个工作场地,他们可以继续从事手工劳动,但是实行分工。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动力技术的革命,促进了19世纪英国陆海交通工具的发展,1830年,英国拥有人工运河4000多千米,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达到2.5万千米。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就这样,随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产生,和以前所有的民族征服和扩张不同,英国以自己独特的武器,把许多国家卷入了自己的工业化体系之中了,世界历史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开始掀起了新的一幕。

——根据张峰《全球史视野下的强国道路》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指出阿克莱特在生产组织方面的创造并评价该创造。
  2. (2) 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二中“英国陆海交通工具”各指什么?从交通运输进步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材料中描述的动力带来的影响包括(   )
A . 人类开始进入到“蒸汽时代” B . 英国掀起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C . 英国逐渐成为“日不落帝国” D . 伦敦证券交易所煤气股票价格狂跌
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 . 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 . 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 . 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907年,英国建筑师威廉·维莱特正式向英国议会提出夏令时的构思,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一小时,使人们早睡早起。夏令时的提出(   )
A . 使人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提高 B . 有利于能源的节约 C . 适应了协调世界时间的要求 D . 阻碍了电力的推广
20世纪初,比利时将刚果变为殖民地后,在当地开展有组织的可可种植,刚果成为欧洲重要的巧克力原料产地。同一时期,欧洲人掌握了生产固体巧克力的技术,巧克力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这说明(    )
A . 比利时主导非洲殖民霸权 B . 工业资本影响国际分工 C . 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 D . 英国的贸易垄断被打破
17世纪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难求和无力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 . 商业革命 B . 价格革命 C . 发现美洲 D . 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