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知识点题库

1980—1988年,美国进行的“苏联访谈项目”在符合标准的苏联移民中,访谈了3738人,有超过2%的受访者表示来自私营经济活动,其平均收入是公有制经济活动的7.5倍之多。这一访谈 (    )
A .   说明苏联经济改革充满活力 B . 表明苏联社会不平等有所加剧 C . 证实了苏联与美国区别加大 D . 弱化了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战略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 .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 . “冷战”格局的形成美苏对峙 C .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D .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    )
A . 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B . 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C . 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 D . 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潮流
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A . 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B .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C . 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 . 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 . 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 . 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 .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学会做经济工作。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1923年10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 . 改变国家经济运行模式 B . 迟滞了苏联的工业建设 C . 改善民生日常消费质量 D .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建设
划分历史阶段,概括历史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正确的历史阶段划分来自于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和论证。历史阶段的划分对概括历史特征起一种界定范围的作用,范围的模糊性会直接影响到概括的准确性。

材料  苏俄(联)1917-1940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对比:1917年的百分比)

年份

全部工业

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

消费产品生产(第二部类)

1917

100

100

100

1921

44

35

49

1924

63

64

62

1925

102

99

104

1927

155

157

154

1928

185

192

180

1929

222

247

206

1931

326

439

256

1933

394

555

295

1936

740

1152

487

1937

823

1250

561

1938

921

1405

623

1940

1193

1918

747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1917-1940年苏联(苏俄)经济发展划分阶段,对自己划分的阶段作相关分析陈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杰弗逊出任第三任美国总统期间,他的政府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计划,为科学活动拨专款,永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尊重科学家。美国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科学家跳出了纯科学的圈子,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到企业工作,寻找科学应用于技术的道路。在1860一1914 年间,美国的科学活动已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形式发展。1915 年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这是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军事研究机构。1940 年,罗斯福总统在参战前夕大力动员国家的科学技术资源,为此采取一系列集中化的组织措施,先后组建了国家国防委员会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战后美国的工业和大学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成了美国两支巨大的科学技术研究系统。

——据夏源《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整理

材料二:1970年4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苏联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形式,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消除了研究和采用新技术各阶段的裂痕,缩短“科研一生产”周期。1979 年7月通过的新决议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基金的来源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建立。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科研体制,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为了迅速发展信息业和计算机生产,苏联设立国家计算技术和信息学委员会,综合、协调地加速发展计算机生产和信息业;调整科研机构的设置,建立跨部门科学技术综合体,下放某些科研和设计机构的领导权,精简科研机构。

——据宁健强《苏联科技体制的发展及其改革》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展科技事业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
  3. (3) 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美国、苏联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观点(   )
A . 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 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 C . 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 D . 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
从1917~198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64倍,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589倍,消费品生产增长91倍。这说明,苏联(   )
A . 农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B .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偏慢 C . 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功 D . 国营企业长期效率低下
1957年,赫鲁晓夫对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组”,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改组后,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从部——总管理局——企业,改变为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局。这次改组旨在(   )
A . 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 . 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 C . 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D . 推动经济管理的市场化
下表关于苏联领导人及其评价,匹配不正确的是(    )


领导人

评价

A

列宁

由于特定环境因素诱致,在体制和政策上凝结了____对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历史定位超前的一面

B

斯大林

____接手的是一个用木犁耕作的俄罗斯,而留下的却是拥有原子弹的俄国

C

赫鲁晓夫

____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

D

戈尔巴乔夫

____时代是苏联走向衰亡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时期,为以后苏联的解体准备了条件

A . A B . B C . C D . D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增长95%;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增长140%,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据此可知,苏联(    ) 
A . 经济体制趋于完善 B . 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 . 经济政策侧重民生 D .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来到苏联寻找工作机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人员们发现,此时的苏联“人们饭食上出现了土豆烧牛肉,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   )
A . 说明工业化的环境日益优化 B . 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确立 C . 反映苏联探索经济建设新路 D . 与当时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下图为斯大林时期苏联的一幅宣传画(局部),其主题是:通过我们的劳动,我们将完成五年计划,建造庞大的工厂。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该宣传画(   )

①体现艺术为现实服务

②旨在否定新经济政策

③具有现代主义的风格

④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 .   美苏两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势均力敌 B . 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 . 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争夺世界霸权 D . 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从此世界历史进入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竞争的历史时期。

材料一     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冲击”“围攻”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 .   建立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 B . 在太空竞赛、军备竞赛中胜过美国 C . 错过经济改革的最佳时机 D . 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
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    )
A . 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 B . 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 C . 军备竞赛活动的负担沉重 D .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