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的形成 知识点

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二战后,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消灭了,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
2、经过: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
②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⑥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

两极格局的形成 知识点题库

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 . 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 . 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C . 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 D . 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式器的初步协议。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作出合理的解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并无发动战争的企图,只有傻子才会认为我们想从古巴入侵美国。我们的目的正好相反∶我们想使美国人不入侵古巴,为此安装了针对他们的导弹,要他们三思而行。卡斯特罗下令开火,击落了一架美国U-2侦察机。起初我们担心肯尼迪总统会受不了这种耻辱,但还好,美国人除了在宣传中变得更加厚颜无耻外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情。他们撤出了部队和召回了空军。

——摘编自《赫鲁晓夫回忆录》

材料二  1992年,卡斯特罗在美、俄和古巴学者参加讨论的导弹危机学术会议上回忆∶当初古巴接受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建议,不是为了保护古巴,而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地位。他现在相信,苏联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改善自己当时在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对比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他当时过于相信苏联的宣传,即苏联在导弹技术方面比美国强,否则他会谨慎从事。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回忆录的史料价值。

1948年美国“史密斯-蒙特法案”指出,“美国的人民、理想、政治制度,都因为其他国家恶意的宣传遭受到误解……这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尊严,我们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美国,我们不能让别人来曲解我们的故事。也为此,美国(    )
A .  实行了欧洲复兴计划 B .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 在亚洲扶植亲美政权 D . 积极推动意识形态输出
某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副知识结构图,该学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

A .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 两极格局的瓦解
1949年,某国际组织成立公约规定:“缔约国应采取必要的行动,包括武力的使用,协助被攻击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的安全。”该国际组织的总部目前设在(  )
A . 美国 B . 英国 C . 比利时 D . 荷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

材料二   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迫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与它保持一致……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

材料三   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扰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1. (1)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否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什么?
  2. (2) 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被称作什么战略?
  3. (3) 结合上述材料看,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历史---选修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就在杜鲁门政府酝酿对苏强硬政策之时, 1946 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他在电报中指出:“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自己社会的健康与活力,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内部的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的每一项果断有力的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其价值可以抵得上1000份照会和联合公报。”凯南认为,苏联势力范围向外扩展,是增加苏联帝国的负担和压力,因为他无法使别的民族和国家永远处于从属地位。因此,美国可以,而且应当鼓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苏联闹独立,其方法包括改善东欧国家的关系,并向他们提供经济援助。凯南遏制战略的最终目标是使苏联的内政外交按西方的意愿发生变化。外界影响苏联行为的能力是有限的,苏联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部,在他看来,西方可以影响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进程,尽管西方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乔治凯南电报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变化的原因。
1958年,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从“贸易而非援助”调整为“贸易加援助”,但仍维持在相对有限的援助水平。这一调整意在(   )
A . 转移升级美国制造业 B . 适应贸易自由化趋势 C .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D . 抵制不结盟运动发展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

A .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 . 新兴力量的崛起 C . 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 .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954年法德缔结文化协定,规定两国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对“对方国家的问题进行更客观的描述,从教科书特别是历史教科书中,排除依据感情性质的、可能有害于两国国民之间良好关系的评价”。这表明法国和德国则(   )
A . 认同教育是推动和解的根本动力 B . 历史研究的学术细则达成一致 C . 都认可教科书的和平教育功能 D . 回避对两国历史研究的分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于雅尔塔)战时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材料二 1947年,杜鲁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制度”。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说:“……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力合作。任何政府钩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材料三 有人说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冷战客观上带来了世界的和平,它的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有人说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难以谋求真正的和平,它的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1. (1) 二战后的“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主要表现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 (2)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他国实施援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请用史实说明。并说明另一种观点的可理解之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图   图二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图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是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无不集中反映了大国与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历史时段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变化的原因,并指出白银的主要流向及带来的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试以“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主题,叙述这一演变的过程。
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
A .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 把整个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有学者认为,战后欧洲的分裂不从杜鲁门主义开始,亦不从北约组织的建立开始,而应从马歇尔计划的酝酿和实施开始。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
A . 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B . 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C . 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D . 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言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及苏联停止存在。独联体以主权平等为基础。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 两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瓦解 B . 新成立的独联体属于联邦制国家 C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 .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正式结束
1952年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理论,认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瓦解,出现两个平行对立,彼此隔绝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相互合作以对抗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市场。这反映了(   )
A . 美苏竞争的重点在经济领域 B . 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C . 冷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D . 苏联战后经济迅速恢复
下列对《198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情况统计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国家或地区

人口

/百万人

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

(亿美元)

美国

228

11360

25900

苏联

265

4550

12050

日本

117

9890

11570

欧洲共同体

317

29070

法国

54

11730

6330

联邦德国

61

13590

8280

英国

56

7920

4430

意大利

57

6480

3690

中国

980

450

4410

A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 . 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C . 美苏争霸中苏联始终处于守势的经济根源 D . 欧洲已经具备了完全摆脱美苏威胁的实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冬奥会诞生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87年

挪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滑雪俱乐部

1890年

加拿大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冰球协会

1892年

国际滑冰联盟在荷兰成立,随后举办了首届国际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

1895年

现代第一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后,顾拜旦建议举办冬季奥运会

1908年

夏季奥运会上增加了花样滑冰项目,但天气原因使冬奥会独立的呼声增强

1924年

法国夏蒙尼市承办“冬季运动周”运动会,现代冬奥会形成

从1928年起,冬奥会与夏奥会在不同国家同一年举行。1940年和1944年冬奥会因战争而取消,被取消主办权的正是轴心国——日本和意大利....从1968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起,通过奥运促进城市发展,向海外宣传民族国家成为申办主旨,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为此甚至不惜和英、美交恶。1972年日本举办冬奥会....1986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冬奥会与夏奥会“分离”,以两年为间隔交叉举行。1993年以后。每届冬奥会除了展现“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外,“奥林匹克休战”提案也生效,让全世界人民在和平的气氛中欢度盛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盛大召开,“冰墩墩”“雪容融”赢得世界人民的喜爱。

——摘编自季成《冬奥简史: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不能重复材料中的信息,表述清晰)

二战后期,通过雅尔塔会议,美苏达成妥协,确定了战争结束时美苏的实际军事控制线。这样,双方实际上划分了势力范围,而这些控制线基本上是战后美苏对峙的分界线。这说明雅尔塔体系(    )
A . 巩固了反法西斯战争成果 B . 直接引发美苏“冷战" C . 体现了大国合作的重要性 D . 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