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知识点题库

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截止2020年4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超160万,累计死亡超9万,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卷人。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挑战,国际社会应该(   )

①发挥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

 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共享信息、开展科研合作

④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2019年9月21日美国对伊朗中央银行和主权财富基金实施了与恐怖活动相关的制裁,以报复上周末沙特遭遇袭击的事件,此举旨在過制伊朗与欧洲和亚洲的任何剩余贸易活动。这样伊朗经济超过80%的部分已经受到美国制裁,而美国正寻求针对那些依然在起作用的目标,例如制成品和运输设备的贸易。这表明当今(   )
A . 国际恐怖主义日益泛滥 B .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C . 强权政治影响世界发展 D . “一超多强”格局进一步强化
下图所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 B . 发展中国家教育落后 C . 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D . 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下列属于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①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②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③地区冲突此起彼伏

④恐怖主义时有发生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国际著名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2014年11月发布的《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统计,2013年,在全球87个国家发生了9814起恐怖袭击案件,比2012年增长了44%。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和泛滥,一幅以中东、南亚和非洲为主要策源地的国际恐怖主义新版图逐渐形成。由此可知(   )
A . 国际恐怖主义具有手段复杂多样的特点 B . 经济较贫困、民族宗教复杂的区域更容易产生恐怖主义 C .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 D . 经济区域集团化导致国际恐怖主义新版图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信息化使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突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材料三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习.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方案”的提出进行历史解释。(要求:明确写出“中国方案”的内容,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提示:可从“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等角度解释)

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历史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下列情况,与沃勒斯坦的话相近的是(   )
A . 警告各国不要挑战美国的地位 B . 民族主义膨胀加剧了世界动荡 C . 和平崛起是实现强国的最佳途径 D .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然失败
[西方国家能源转型]

材料一:16 世纪以来,英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煮盐、玻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森林资源消耗殆尽,木柴价格猛涨,引发了“柴薪能源危机”,严重制约英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转型势在必   行。英国人将目光转向了廉价而丰富的煤炭资源。到 17 世纪中期,英国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资料,到 18 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并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到 19 世纪,英国基本完成能源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二战后,摆脱化石能源,推动新的能源转型的呼声日渐高涨。20 世纪 50—60 年代核能开始兴起,70 年代石油危机后,各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极大发展。联合国也于 1981 年通过了《内罗毕行动纲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政治影响的不断加大,世界各国先后将能源转型提上日程。德国率先在 2000 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同时世界各主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近年来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速度加快,投资迅速增长,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摘编自赵宏图《国际能源转型现状与前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早期能源转型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能源转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内部存在着(社会问题),“这在英国和美国表现得最为前后一致和最剧烈。在1979年到1997年间,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据此判断,这种社会问题是指( )
A . 社会的不平等不断扩大 B .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 C . 西方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 各国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一是“美国优先”是衡量一切政策是否必要的唯一标准;二是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为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其理念主要表明特朗普(    )
A . 建立美国主导的价值观和世界秩序 B . 企图避开联合国追求单边主义 C . 追求利益最大化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 D . 掩盖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倾向
200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对表1理解最准确的是(   )

时间

世界难民日主题

2006年

希望

2008年

保护

2009年

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14年

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年

我们与难民同在

A .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B . 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C . 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 D . 战争与灾难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
A . 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 . 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 . 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 . 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 1980 年的 62.8 岁增长到 2019 年的 72.6 岁,中国人口的平 均预期寿命也从 1949 年的 35 岁增加到 2019 年的 77.3 岁。其原因是 (   )
A .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B . 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 C . 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D . 中国医学水平领先世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家大本,食足为先”。中国古代历代政权均把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朱宏斌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材料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两会期间习.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解决当今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在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教版)第138-139页

材料二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军事冲突随之升级,世界称之为“乌克兰问题”,在24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华春莹在回答记者问时提到:关于“乌克兰问题”,我们已经表明中方原则立场。“乌克兰问题”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经纬,演变到今天的这种局面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环球网》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面临哪些问题。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乌克兰问题”的因素都有哪些?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给出了怎样的中国方案并简要说明。
如图是1950—2021年我国净增人口折线图(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国际关系演变制约人口增长 B .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正相关 C . 二孩政策推动人口持续增长 D . 新冠疫情影响了青年生育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压力,于1981年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英]Tarrant《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当今时代形势,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美国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但这两大金融机构在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等方面被广泛诟病。2015年12月,全球迎来了首个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投资银行,有学者称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另起炉灶。这反映了(    )
A .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B . 旧的国际经济体系正在遭遇挑战
C .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加剧 D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激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7年6月,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通过切实提高“一带一路”的实施质量,稳步走向世界,致力于更加开放、包容、联动、可持续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与人类发展。有人热衷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践,相关杂音不时花样翻新,如“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输出模式论”“债务陷阱论”“建立势力范围论“经济掠夺论”“另起炉灶论”等等。

——摘编自阮宗泽《“一带一路”:塑造共享的21世纪》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有关“一带一路”杂音”中的某一个观点简要评说。(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符合逻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1997年后,从墨西哥引入小龙虾,有效治理了绿藻、红藻污染,滇池水质明显改善,但小龙虾繁殖过盛,影响了本土鱼类生长。

——据李玲玲、刘秋琳《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1. (1) 有学者认为,材料一中的现象引发了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动,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