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题库

秦国平定六国后,积极开疆拓土,在北方形成了______的有效的国防体系。
①“直道”②“五尺道”③长城 ④边防军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是

A . 世卿世禄制 B . 三公九卿制 C . 科举制 D . 内阁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来源于战国时期的(   )

A . 道家思想 B . 儒家思想 C . 法家思想 D . 墨家思想
南宋叶适主张,在郡县制体系内应参酌古制,“以一郡行其一郡,以一县行其一县,赏罚自用,予夺自专。”王夫之也说:“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 繁,繁必御之以简。”下列制度与他们的思想最接近的是

A . 分封制 B . 郡国并行制 C . 土司制 D . 行省制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 .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 .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 .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D .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日本在经济方面效仿唐制的主要表现有(  )

①仿效唐朝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②仿效唐中央官制实行“二官八省”制 ③仿效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铜钱 ④仿效《唐律》制定法律,确定改革成果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

A . 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 .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 . 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 . 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第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17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18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国近代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权力作了哪些规定?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 .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 皇帝制度的内涵 B . 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 .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 . 分封制推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封建统治思想中,法家思想占着主导的地位。汉初,由于秦朝的速亡,给封建统治者以极其深刻的教训。他们在“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口号下,以黄老思想作为政策的指导思想,从而使这一思想居于统治地4.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国内形势有了变化,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当时的汉王朝为了长治久安,亟需建立一种适应于封建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置五经博士,设弟子员,并以董仲舒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作为专制统治的理论。根据,从此儒家学说定于一尊。 ──摘编自赵吉惠主编《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经学形成于西汉。汉武帝即住后,实行学术统一,独尊儒术,儒家经典完全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神圣的法定经典,经学的本质在于,它是(汉代)儒家学者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研究先贤圣哲们的修齐治平体系以及他们对这一体系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力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哲学和历史的依据。 ──摘编自吴雁南主编《中国经学史》

材料三

    据凤凰网报道,2015年10月31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在“中国经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国际高层论坛上说,当代中国正在兴起一个经学热。在当代中国,不仅仅是学术界、教育界,应该说是整个思想文化界,开始出现了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重视中国经典学习的思想潮流,中国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性、人文价值、人文信仰最集中体现。

  1. (1)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封建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传统经典的当代意义。

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还监察皇宫。唐代设御史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材料表明,唐代(    )

A . 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 . 进一步弱化专制 C . 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 D . 国家体制更健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 . 宗法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禅让制
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

A . 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 .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C . 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 .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 .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 .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成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里克利

材料三: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开创了哪些政治制度?
  2. (2) 据材料二指出伯里克利描述的哪一制度?该制度有哪些特点?
  3. (3) 材料三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上述三则材料展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什么趋势?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特别是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宗法制 D . 井田制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
A . 世代相袭 B . 考试选拔 C . 地方推荐 D . 朝廷任命
顾炎武曾说:“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    )
A . 中央集权制度 B . 科举选官制度 C . 郡国并行制 D . 监察制度
由嘉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嫘祖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首届中华嫘祖母亲祭祀典礼(下图)于2014年4月26日上午在乌尤寺前山门举行。该典礼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受到了(    )

A . 礼乐制度的影响 B . 宗法制度的影响 C . 科举制度的影响 D . 分封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