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 知识点题库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 .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 . 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 . 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 . 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大前提: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小前提:明朝以前农业生产中存在普遍的长工和短工;结论:明代以前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结论错误 B .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C .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错误 D .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正确
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成取给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 . 汉代 B . 唐代 C . 元朝 D . 明朝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 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 . 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C . 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 . 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 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C .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 .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现象因果关系搭配正确的是

①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

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洋务企业产生

③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④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其表现有(    )

①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②手工工厂内部分工更加细密

③手工工场雇工数量更多

④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 .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 .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 . 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材料二: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材料三:当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时候,急迫性曾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绪,然而超前愿望规划的改造中国的行动,没有一次不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面前碰壁。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1) 结合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该现象产生的根源。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主要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市民阶层人员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随着城市人口剧增,千户以上的市镇比比皆是。总之,明中叶以后的市民阶层无论在人数上、区域分布上都远远胜于宋代;而市民人数的增多是市民力量壮大、登上社会舞台的前提。加上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日益繁荣,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于是市民阶层开始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摘编自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材料二:近代中国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得有功名的士绅阶层。但到1905年以后,由于科举废除,旧士绅的地位渐为士绅取代。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极少,但其地位不断上升。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社会领导阶层除士绅、新知识分子外,还有富商。当时中国有四种商人,一种是普通商人,一种是盐商,一种是行商,一种是买办商人。近代以来受西方工商文化的影响,提倡商战,鼓励商人与外商从事竞争。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政治地位也提高了。

——摘编自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市民阶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 .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对亚洲航线的寻找,把他们带到了西半球和辽阔的太平洋,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商品种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影响着全世界。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商业革命又是国家间政治权力的转移。随着财富的转移,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早期欧洲最强大的“民族国家”,之后尼德兰取代西葡两国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成为商业革命的最终获利者,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使得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16—18世纪,地理大发现掀起西欧商业革命的热潮。其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拓展,表明中国也参入了这一场商业革命之中,而且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从隆庆元年(1567年)至明末,明朝部分开放海禁,海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吸引着各国商船赴华贸易。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但这场商业革命在中国并未完成,只不过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摘编自唐文基《中国商业革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的原因,并指出商业革命在西欧和中国导致的不同结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不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
A . 坊市界限被打破 B . 夜市、草市的大量出现 C . 出现了纸币“交子” D .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资本多采取分股合伙的制度。一方面,有“自备工本,赴窑开采”的“窑户”,有协助“窑户”管理窑务的“掌相”和“管帐”;另一方面,有受雇佣的“窑夫”以及担任技术指导的“作头”。材料可以用来研究清代(    )
A . 煤矿生产社会化趋势 B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 . 煤矿的近代企业属性 D . 政府对于民间开矿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分类细致,产品精美,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商周时期靑铜制造业发达 B . 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 . 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D . 两宋时期,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 .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C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 . “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说明当时在这一地区(   )
A . 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 .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 . 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 D . 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 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B . 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 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 . 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 明政府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