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 知识点题库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 C . 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明清时期佛山剪纸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甚至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府支持开辟海外市场 B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航海技术的进步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 B .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C .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 . 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阅读下面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图一 明中后期棉花图·收贩

图二 明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三 清朝北京前门  图四 广州十三行

商业繁荣景象

  1. (1) 概括图一、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这些历史现象之间的主要联系。

  2. (2) 图四所示机构设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启示?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

  2. (2) 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各举一例说明。

  3. (3) 概括分析说明同一时期欧洲变化巨大、中国变化较小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有关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景德镇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 .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 . 景德镇历史悠久 D . 景德镇窑器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   )

A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 .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出现反映了(    )

A . 手工业的劳动力需求增加 B . 农村的劳动力出现了富余 C . 商品生产区域专业化明显 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清《景德镇陶录》 载:“景德…… 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脚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 . 制瓷业开始兴起 B .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 . 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 民营手工业产品己占领整个市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货资本转化。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佩香贾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货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货款。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幕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

——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    )

时间(年)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输华货物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A .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B . 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 C . 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 D . 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明朝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描写江西饶州景德镇造瓷业发达,“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生”,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流当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A . 家庭手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B . 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C .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 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入侵 B .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 .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
A . 家庭手工业 B . 官营手工业 C . 民营手工业 D . 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 .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B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C . 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 . 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这种变异的实质是(   )
A .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 .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 . 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吴晓波在分析引发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
A .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 科技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 . 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B .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如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图片_x0020_288731971

A . 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 . 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 . 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 . 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
A . 传统的自然经济还渐解体 B .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 D . 已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