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 知识点题库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历经几百年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由于

A . 传统的儒家重义轻利对人们的束缚 B . 统治阶级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C . 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统治阶级经济政策的束缚 D . 中国自然经济发达且高度稳定
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沣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 . 遏制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 . 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 . 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 .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 . 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 . 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 . 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 . 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

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即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材料不能说明归安县(   )

A . 农村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 农业与手工亚结合,多种经营 C . 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明显  D . 商业贸易活跃,平衡当地经济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最终遭到失败的原因。

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

 16至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启蒙,但是二者的性质和影响却有天壤之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出现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西汉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从根本上说得利于(    )

A . 封建经济的繁荣 B . 丝绸之路的开辟 C . 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D . 实力雄厚大商人的出现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

A .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 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 . 江南地区存在雇佣关系 D . 封建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日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日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
A . 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
A . 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B .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 . 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 . 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两宋时期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 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 . 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五大名窑 D . 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 . 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 .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 制瓷行业中出现分工很细的技术分工 D . 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纺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 . 手工业的劳动力需求增加 B . 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富裕 C . 商品生产区域专业化明显 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说“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芜湖县志》记载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这些记载说明16世纪的芜湖(    )

①浆染行业处全国领先地位

②沿长江最发达的工商市镇

③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已经很高

④局部区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比较发达的苏州和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出这一生产关系特征的是(   )
A . 制造尤工,擅绝海内 B . 车轻工捷,获利尤丰 C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 . 十不给一,无异空取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
A . 官营手工业 B . 民营手工业 C . 家庭手工业 D . 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