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知识点题库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 . 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 . 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 . 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B .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C .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D .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肆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属于“市民文化”内容范畴的有(     )
①词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明清新儒学

A . ①③⑤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①③④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 .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请根据下面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游列国(邮票)

材料二 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三 人民网2010年9月27日报道,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来

自16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围绕儒学思想的时代发展与国际传播、儒家与文化多元化发展儒学的历史研究、现代阐释、当代价值、世界传播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与广泛对话。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认为,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六大功能。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家应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出孔教儒家思想的六大功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成为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能大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请回答:

  1. (1)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
  2. (2)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回答,孔子广收门徒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3. (3)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说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孔子。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的某一问题,举例说明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意义在于(  )

A . 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澄清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C . 唤醒了人们的“民权”意识 D . 使人们勇于改革时弊,增强社会责任感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趋接近现实,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体现这一特征的思想是(     )

A . 重农抑商思想 B . 君主批判思想 C . 自由平等思想 D . 经世致用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 (2) 材料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思想的局限性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指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

A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 限制君权 C . 民主共和 D . 民为邦本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王守仁的话(  )

A . 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 . 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 C . 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 . 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 .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    )

A . 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 .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 . 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文学理论家一反传统鄙视小说、戏曲、民歌的偏见,甚至把其置于诗、史之上。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批判假道学的同时,突显了真挚爱情的伟大力量。徐渭晚年的诗文创作不要法度,不去追求某种人为的效果,倡导“越俗越家常越警醒”。针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论调,袁宏道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还说自己写诗“非从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晚淸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的诗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变革精神。同治、光绪年间黄遵宪的诗广泛地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充满爱国热情,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梁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设路野心。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帜,却并非复古派。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作《神曲》,声称自己的诗首先是写绐群众看的,因此不能用群众看不懂的古文来写,彼特拉克扱力宣扬“凡人要先关怀世间的事”,薄伽丘则无情地揭露、讽剌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与败坏道德,并热情赞美了纯真爱情。塞万提斯认为“任何作家如果离开了迫近真实的准则.或者是离幵了一切创作臻于完美所必经和摹仿自然的道路,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达到”。

——佛朗·霍尔《西方文学批评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晚明文学相比.晚清文学创作的特征,并简要分析晚清文学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晚明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文学的相似性,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造成这些相似性的共同社会因素。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韩进军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材料三: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朱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
  3. (3) 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认识。
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使此老在今,宁得免乎?”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    )
A . 仁政学说 B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 性善论 D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主张(    )
A . 人文主义 B . 仁爱精神 C . 尊重人性 D . 个人主义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1. (1) 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 (2) 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价值导向——经世致用。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 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 . 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 . 反映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D . 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改造社会的主张
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 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 B .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C . 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 D .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荀子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   )
A . 代表了新兴阶级的利益 B . 主张大力加强君主专制 C . 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 . 主张严刑峻法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