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知识点题库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 .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 .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 . 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 .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D .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如果以下历史人物看到这句话,所持“态度”合乎逻辑的是(   )

A . 汉武帝:严禁传播 B . 陆九渊:不谋而合 C . 李贽:荒诞不经 D . 黄宗羲:奉若神明
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的根本原因是

A . 思想界呈现出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B . 程朱理学被确定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C . 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D . 外来民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冲击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
A .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 . 朱熹的《四书集注》 C . 李贽的《焚书》《藏书》 D .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 (1) 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 (2) 材料二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3. (3) 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是指(    )

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②封建制度衰落时代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②③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

A . 认为“理”“欲”相统一              B . 否认“天理”的存在  C .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D . 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 .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清代的主流学术研究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开朴实学风先河的是(   )

A . 李贽     B . 黄宗羲     C . 顾炎武     D . 王夫之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 .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 . 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 . 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


A . 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 . 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 . 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 . 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 强调“重义轻利” B . 提出“工商皆本” C . 主张“经世致用” D . 批判君主专制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 .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 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 . 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 . 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乾隆、嘉庆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建树,而道光、咸丰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
A . 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 B .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 .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 .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有学者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成为中国社会上的普遍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重商已成为社会共识 B . 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C .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 . 商人地位普遍高于儒士
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认为,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下列论断与其主张吻合的是(    )
A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兼相爱,交相利”
如果要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起源,应当查阅的是(  )
A . 李贽的《焚书》 B .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C . 顾炎武的《日知录》 D . 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积极的思想文化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泊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明)梅鼎祚《两汉文纪》

材料二: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材料三: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汉高祖所述“秦禁学”的具体表现。分析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及其价值。
  2. (2) 指出材料二中,为什么说黄宗羲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4. (4)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