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点题库

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这两个“发现”(        )

A . 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 B . 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垄断 C . 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 D . 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
新航线开辟以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    )

A . 地中海地区 B . 印度洋沿岸 C . 大西洋沿岸 D . 太平洋沿岸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云:积谷防饥,养子防老。……“成由勤俭败由奢”,已是家喻户晓的生活箴言和人生座右铭,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

——李锦伟、张明富《明清农村生活消费观点演变因素新探》

材料二:(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材料三:总体上,中古时代的欧洲,人们的消费意识很淡。近代早期(1500一1750),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意识日渐增强、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薄伽丘指出:“炫耀、打扮以及实现个人的每一个欲望,似乎成了最正确的人生目标”。……在这250年间,铺张浪费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如此,近代早期的奢侈享乐之风遭遇新教伦理的抨击。

——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材料四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凯恩斯主义主要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从长期来看,如果(二战后形成的)这种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不加以变革,……各类危机也将持续出现。

——(2012年)周建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

  1. (1) 请简要分析形成材料一中消费观的原因。

  2.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消费观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欧洲“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后来这股“奢侈享乐之风”又为什么会“遭遇新教伦理的抨击”?

  4. (4)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所反映的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

A . 沉重打击西欧的制造业 B . 导致西欧白银大量外流 C . 有利于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 .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工业文明以其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世界,改写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囤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一一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

材料三  如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材料四在工业文明的浪潮冲击下,民国时期的经济大家庭中,既有又老又保守的“婆婆”,也有年轻且掌握大权的“丈夫”,民族资本主义就像一个可怜的寄人篱下的“童养媳”,仰人鼻息,举步维艰……但是自从民族工业这个“童养媳”进了家门,自然经济这个“婆婆”的地位便日益受到了威胁。


  1. (1) 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

  2. (2) 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3. (3) 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4. (4) 据材料四,指出民国时期主要有哪几种经济成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童养媳”在“家庭”中的地位。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项目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材料三: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3. (3) 概述材料三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两种观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有学者在《第三次浪潮》中谈到:“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 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B . 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C . 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D . 垄断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
A . 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 . 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 . 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 . 使土著人皈依基督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49年,英国产生了最早的发明专利。1624年,英国实施《垄断法》,宣告所有垄断、特许和授权一律无效,今后只对“新制造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授予在本国独占实施或者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为期十四年或以下,在授予专利证书和特权后,其他人不得使用”。这被公认为现代专利法的鼻祖。其后,欧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国会)保障著作家和发明家对其著作和发明在限定期间内的专利权,以促进科学与实用技艺的发展”。专利制度诞生后,世界上许多重要发明被授予专利权,如避雷针、火车、炸药、留声机、内燃机等等。尽管各国专利法各有特点,但都反映了专利制度的两大基本功能:即法律保护和技术公开。以出版专利文献的形式来实现发明创造向社会的公开和传播是专利制度走向成熟的最显著特征

——摘编自王桂玲《专利制度的起源及专利文献的产生初探》

材料二:中国古代,政府对知识、技术缺乏规范性、成文性的制度保护,民间则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晋商中以做酱菜闻名于世的六必居,以自制中成药龟龄集和定坤丹驰名的广盛药铺,这些著名商号都掌握着某种独特工艺,依靠雇佣家族成员,不让族外人员知晓来维系其生产过程的机密性。古代大量的秘方、技术绝活都采取了“世代单传”、“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以降低技术诀窍泄露的风险。直到近代,洪仁玕才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张。1912年12月,当时的工商部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这是我国第一部保护专利权的成文法,中国专利制度开始建立。

——摘编自周陈钰《古代中国知识产权思想的发展分析》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专利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比较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在知识权益保护上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二:1663年,英国接连颁发了几个航海条例,以打击荷兰对海上运输和殖民地市场的独占。1651年英国发布第一个航海法令,规定欧洲货物只能用英国船只运往英国领土,在非洲、亚洲、美洲出产的货物只能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只运达。1660年又颁布第二个航海法令,特别规定船长和至少四分之三的船员必须是英国人。……代表重商主义的《航海法令》1849年受到限制,只适用于联合王国的沿海贸易,到1851年,该法被彻底废止。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简述《航海条例》实行的两百年中英荷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并指出《航海条例》废止所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清民国时期外国传入中国的新词汇(节选)

“蒸汽机”“法学”“电线”“报纸”“议院”“自由”“公司”“轮船”“天文学”“文明”“代数”“火车”“警察署”“民主”“科学”“电灯”“邮政局”“电话”“商务局”“人权”“公园”“师范”“立宪”“专科”“卫生局”“进化论”“股票”“银行”“军舰”“议员”“化学”“总统”“铁路”“生产”“政治学”“革命”“进步”“图书馆”“经济学”“民族”“冲突”“新闻馆”“电报”“实验室”“物理学”“哲学”“出版社”“社会”“共和制”“工厂”“组织”“主义”

请从以上词汇表中提取一组(至少3个)概括出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建立中外历史关联。(要求“列出提取的词汇,明确主题,结合史实,中外关联)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   )
A . 汽车时代 B . 网络时代 C . 电气时代 D . 蒸汽时代
如图体现了某国某资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相关推断能够成立的是(   )
A . 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 . 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资源的枯竭 C . 该图体现出科技创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新能源 D . 该图反映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新能源的要求
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何影响?
  3. (3) 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螺纹标准化发展史(节选)

时间

成就

1841年

英国惠特沃斯人设计制造统一制式螺纹,广泛应用于机器工业,并提出世界上第一份螺纹国家标准。

1864年

美国参照英国螺纹标准体系制定国家螺纹标准。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螺纹标准。

1947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并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螺纹委员会。

1973

ISO颁布螺纹国际标准。

——摘编自《螺纹标准发展概况介绍》等

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项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逻辑严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
A .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 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 .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将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建立低碳燃料标准。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被广泛利用始于(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蒸汽动力的推广 C .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 电力的广泛应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九世纪60~90年代,欧美诸国进口物品总量及纺织品的输入情况表(以关平银两计值)

年份

进口总价

棉织品

毛织品

棉毛纺织品占百分比

1867年

6 930万

1 300万

740万

29%

1873年

7 410万

1 800万

590万

32%

1883年

7 360万

1 680万

390万

28%

1893年

15 130万

2 730万

460万

21%

材料二: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从1897年至1912年15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60家,从地域来看,北至奉天、长春,南到广州、闽侯,东至上海,西到重庆,可谓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潮。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输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随着中国本土机器纺织业的发展,本土机织布因工价低、运费省等,成本和价格比舶来品更低,遂日益取代进口洋布,中国人购用“洋布”也更为方便和普遍。“洋布”作为对机织棉布的通称,与中国乡村仍普遍存在的自织土布并行存在。

——李长莉《晚清洋布衣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从英美输入纺织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 (2)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机器织布业的发展状况及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物说史,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度引发观展热潮。以下是该展览展出的其中八件文物:

序号

文物名称

文物简介

1

环球航行纪念章

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

2

尼日利亚的“马尼拉钱币”

16世纪早期主要在欧洲制作,50个马尼拉钱币可以买一个非洲奴隶。

3

复式显微镜

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

4

毛里求斯“殖民地银行纸币”

1839年在英国伦敦印刷,在其殖民地毛里求斯发行。

5

皇家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

制作于1800年,因1831年随小猎犬号航行而声名远播。达尔文就是搭乘这艘船环游了世界。

6

美国大选徽章

1868年铁质的美国总统大选徽章。

7

俄国革命瓷盘

1921年制作,为庆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8

太阳能灯具与充电

中国深圳生产于2005年的太阳能充电电灯。

请以布展方身份选取2-3件文物,设计主题展厅。(要求:明确提炼一个主题,写出文物序号,阐释理由,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