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兴奋地说:“五年来,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他感叹的洋务建设成就是()

A . 海军的兴办 B . 电报局的兴办 C . 民用工业的创办 D . 新式学堂的兴办
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其发明与孙中山有关 B . 综合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特点 C . 其设计带有反专制统治的政治意义 D . 体现了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彻底决裂
五四时期人们认为,婚姻自由应该包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离婚自由、再嫁自由,这无疑是对传统婚姻观的有力冲击。出现这种潮流的原因有 ①鸦片战争后,近代西方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②清王朝废除了传统的婚姻制度 ③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外国的文明 ④辛亥革命等民主运动促进自由、平等等理念传播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下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它反映出当时的上海

A . 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B . 已经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C . 社会生活呈现西化趋势 D . 生活水准接近世界水平

右面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它是为配合“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该画(     )

A . 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B . 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 C . 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 D . 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

下表是摘编自陈蕴茜、叶青《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该表反映(    )

A . 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 . 政府保护男女婚姻自由的行为 C . 西方文明影响人们婚俗观念 D . 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自由平等
“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适可斋记言》)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农村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 妇女热切追求新式生活 C . 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兴起 D . 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 .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 .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 . 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 .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这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 外来文化的影响 B . 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 . 人们的思想解放 D . 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中国传统交通方式以自然力为动力造成流动困难,这一方面限制了人们流动范围,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另一方面形成交通特权和等级性,流动多为官、士、商,国家设官道、驿站、舆轿等级制度。开口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清末民初时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长途交通网和城市交通体系。”材料表明,中国近代交通方式的变革(    )

A . 使中国对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B . 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 促进中国交通在城乡的均衡发展 D . 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
辛亥革命前夕,由中国人设计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及其设计者是(    )

A . 詹天佑 B . 李善兰 C . 冯如 D . 严复
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 .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 .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在1904年印行的《上海工部局治安章程》中已有《马路章程》17条,其中规定:行车一律靠左边道路;超车必须从右边向前;车辆转弯须慢行,驾驶员必须伸手示意;车辆不得疾驶等。这主要说明(    )
A . 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B . 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C . 近代中国的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D . 临时政府注重交通文明培养
《黄帝魂》中记录的某人的言论写道:“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貽(遗留)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可见该文提出的断发易服有助于(    )
A .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发展 B . 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 C . 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D . 进行反清革命思想宣传
1923年1月,平绥铁路延展至包头,使得包头一跃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此后极具蒙古韵味的婚俗逐渐被新式婚俗所取代。这说明了当时中国(    )
A . 交通变革促使社会习俗演变 B . 中国铁路发展迅速 C . 外来习俗改变了传统的一切 D . 以西方模式为主流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涉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 .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 .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 .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 . 小农经济衰退无需使用农事节律
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
A . 实现了社会上移风易俗 B . 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C . 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D . 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下图为清末《图画日报》登载的图片,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

   

A . 封建自然经济瓦解 B . 社会发展受到近代化冲击 C . 传统农耕文明衰微 D . 百姓出行难间题得到解决
香港歌星张明敏以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A . 鸦片战争前后 B .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C . 辛亥革命前后 D . 五四运动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