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下列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在反映晚清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当主人要暗示送客之意时就会“端茶送客”。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 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B . 只限于官场范围的行为 C . 中国传统习俗的延续 D . 是近代国门大开后的行为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喜欢穿男装,如图所示,她穿着的服装是

A . 西装 B . 中山装 C . 旗袍 D . 长袍马褂
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

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

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A .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 . 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 .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 . 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

1876

1934

天气预报

1856

1873

1939

电话

1876

1882

1912

电灯

1881

1882

1906

汽车

1883

1901

1928

无线电

1896

1909

1928

A . 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 . 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 . 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 D . 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 .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 .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近人陈伯熙记载,往者中秋节投赠之主要品为月饼,今则已不拘何物,第相尚奢。送礼仆役之负挟于途中者,除威士忌、白兰地、板鸭、火腿而外,月饼、果品殆不见其百一焉。此现象说明近代中国(    )

A . 百姓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 . 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内涵 C . 人们逐渐接纳了西方文明 D . 请客送礼败坏了社会风气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A . 废止缠足 B . 断发易服 C . 新式婚礼 D . 废止跪拜
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有的是(    )

A . 见面握手,互称“同志” B . 中西餐并行 C . 男多留长辫,女多缠足 D . 举行西式婚礼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

A . 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 . 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 . 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 . 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表。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

A . 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 . 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 . 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D . 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这说明(    )
A . 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 B . 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 C . 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 . 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 . 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 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 . 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 .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B .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 .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D .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近代以来,在欧风美雨和国内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 (1) 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指出传统建筑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1840年前,中文报刊所载“关于宗教之事,居大半”;而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报刊在内容上多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编练新式海军等洋务事宜。该变化反了(   )
A . 列强侵华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B . 阅读报刊已成为华人生活习惯 C . 报刊发展在逐步适应中国社会 D . 鸦片战争前华人已有近代报刊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描写的社会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 太平天国时期 B . 洋务运动时期 C . 义和团运动时期 D . 辛亥革命之后
《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
A . 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B . 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C . 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 D . 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
A . 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 . 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 . 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 . 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