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题库

下列说法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 . “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 .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 . “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 .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文革”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 . 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过程 B . 文艺的繁荣不会持久 C . 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 . “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也搞不清楚,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学派。就是社会科学,也有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谈。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为此,党和政府提出(      )

A .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 . 实行“双百方针” D . 推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A . 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知识 B .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 . 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
“王玉明教授,1950年生,江西九江人,1967年高中毕业,作为知识青年到北大荒插队落户,1977年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考上厦门大学,1981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A . 《义务教育法》保障其顺利接受小学教育 B .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成为其人生转折点 C . “教育大革命”为其成才提供了机遇 D . 中美关系正常化促成其成为教授
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

A . 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 . “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 . 改革开放的实践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对下面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原子弹关键技术突破进度表

1963年3月

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1963年12月

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实验成功

1964年4月

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

1964年10月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 . 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为国防科技事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 这是核工业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用自己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
A . 钱学森 B . 袁隆平 C . 李四光 D . 华罗庚
1970年4月28曰,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一科技成就(    )
A . 标志着我国卫星发射技术完全成熟 B . 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 . 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 . 使中国赢得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尊敬
新中国前30年,我国教育发生过三次大的失误或冲击,即1957年“反右”扩大化对教育的冲击,1958~1960年教育革命中出现的急于求成等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10年对教育的严重破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新中国前30年教育未取得成绩 B . 失误或冲击的根本原因是“左”的错误 C . 新中国前30年高考制度未中断 D .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最终完全建立
材料:建国后,教育事业一定程度上受到“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旧教育观念的困扰。1949年12月开始,党中央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新时期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全国中小学由此掀起劳动教育热潮。如河南省汤阴县鹤壁完小语文老师李棲鹏讲《斯达哈诺夫》一课时,强调学生应该学习斯达哈诺夫的劳动精神;马焕然老师在讲历史课时,以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意义启发学生。少先队组织了《劳动就是幸福》《歌颂我们祖先的劳动》等大队活动,出了《劳动是光荣的事业》的队报。学校利用晚会向学生介绍了曲耀离、李顺达等光荣劳动事迹。在不影响学习和健康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植树、种花、布置教室、打扫卫生以及搬砖和砌路。增设以科学实验、手工雕刻等为主的“手工劳动课”。

——摘编自陈彤彤《刍议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的劳动教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是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劳动教育的影响。
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 . 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 . 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 .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下面是《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某位获奖者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它褒奖的是(    )
A . 钱学森 B . 杨利伟 C . 邓.小平 D . 袁隆平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A . 适应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 B .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 .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庙,除了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   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材料二:甲午战后,华夏中心主义衰落。维新派号召保国、保种、保教,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1902 年,梁启超首次引入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现代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民国成立后, 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坚民族的规模,把汉、满、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民族的国家”“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40 年,毛.泽东提出“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间的平等”。

材料三:1956 年—1966 年,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1960 年,石油工人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发出“宁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吃大苦,耐大劳,铸就了铁人精神。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一时期还涌现出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
  2. (2) 依据材料二及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 “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依据材料三及所学,说明这些时代精神的影响。
2008年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因病逝世,享年85岁。他一生所执导的36部电影,如同一本反映中国社会起落的大事记。他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与同时代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电影作品。它们应创作于(    )
A . 新中国成立之初 B . “双百”方针提出的50年代 C . 改革开放后 D . 21世纪初
1973年《关于接收来华留学生计划和留学生工作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对阿尔巴尼亚、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尽量满足,对亚、非、拉已建交的友好国家有重点地、少量地赠给奖学金名额;对欧洲、北美、大洋洲国家及日本一般不提供奖学金。此时的留学教育 (    )
A .   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 . 为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 C . 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 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
下表记录的是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学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据此可推知,当时(   )

1977年8月

召开了科学教育座谈会

1977年12月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1978年3月

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1982年底

科技界拨乱反正任务完成

A . 计划经济体制遭否定 B . 思想解放助推科教改革 C . 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建 D . 改革开放急需科教人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我国1953—2007年期间几个年份的高校专业设置情况

合计

工科

理科

文科

农科

林科

医科

师范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1953年实际设置数

数量

215

107

16

19

16

5

4

21

13

2

1

11

比例(%)

100

49.77

7.44

8.84

7.44

2.33

1.86

9.78

6.05

0.93

0.47

5.12

1963年(目录)

数量

373

164

36

53

26

12

10

17

10

2

7

36

比例(%)

100

43.96

9.65

14.21

6.97

3.22

2.68

4.56

2.68

0.54

1.88

9.6

1987年(目录)

合计

工科

理科

文科

农科

林科

医科

师范

数量

644

204

70

214

55

20

57

22

比例(%)

100

31.68

10.87

33.23

8.54

3.11

8.85

3.42

1993年(目录)

合计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数量

504

9

31

19

13

106

3

55

181

40

37

比例(%)

100

1.79

6.15

3.77

2.58

21.03

2.58

10.91

35.91

7.94

7.34

1998年(目录)

合计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数量

249

3

4

12

9

66

5

30

70

16

16

18

比例(%)

100

1.2

1.61

4.82

3.614

26.51

2.04

12.05

28.11

6.43

6.43

7.23

2007年实际设置数

合计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数量

641

5

18

38

45

97

8

82

206

35

50

57

比例(%)

100

0.78

2.81

5.93

7.02

15.13

1.25

12.79

32.14

5.46

7.8

8.89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拟论题(可任选一角度或整体)并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诵芬:(1930.2.4−),苏州人,飞机设计专家,两院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195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北上沈阳维修抗美援朝战伤的飞机。

1954年起,他先后承担歼教1型和歼教6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1964年,他开始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1976年,他开始参与歼81型飞机的设计工作,1985年正式定型。1981年,他又担任歼81飞机的总设计师,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1984年6月,歼81飞机试飞成功,不久投入生产。他被誉为“歼8之父”。1988年起他领导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不稳定飞机的飞行。1990年起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他要求年轻人才“多读书”,“树立革命理想信念” “心中有国家” “要牢牢记住历史”。

——摘编自吴晓东《顾诵芬:心怀“国之大者”,逐梦蓝天70载》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诵芬对中国现代飞行技术研究的突出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诵芬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