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题库

1970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主要新闻可能是关于(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B . 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文艺战线成就斐然 C .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 . 杂交水稻“南优”2号首次培育成功

有关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是邓.小平为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 B . 该题词时间为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 C . 反映了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 D . 该题词的内容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被国际上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

A . 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C .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 .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有①独立思考的自由 ②辩论的自由③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④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下列是某个时期内流行的“样板戏”,对于这种“样板戏”的说法正确的是(  )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现代京剧《海港》 现代京剧《红灯记》

A . “样板戏”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B . “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做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C . “样板戏”的做法是对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的贯彻 D . “样板戏”本身是对文艺的摧残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 恢复高校考试招生的制度 C .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 . 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 1949—1956年 B . 1956—1966年 C . 1966—1976年 D . 1978—1988年
戏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走向了成熟,是中国戏曲第一个繁荣期。到了明代尤以传奇成就最为显著,产生了不少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成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据段亚婷《浅谈明代戏剧的基本格局》等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外国戏剧集有76部,其中现代主义戏剧竟占一半以上。可以说,当时西方已经出现的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了过来。

——据杨文华《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对中国戏剧的深层影响》

材料三 商业戏剧在西方是戏剧发展的主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很多戏剧家认识到,中国戏剧的发展要面向市场的需求。到90年代中期,因为独立戏剧制作人的出现激活了演出市场,陆续推出《别为你的相貌发愁》《谁都不赖》《冰糖葫芦》等剧,并且其发展的空间和势头均被看好。

——据胡星亮《戏剧现代性的追求与失落》

  1. (1) 阅读材料一,指出我国戏剧在元代走向成熟的标志。分析明代戏剧发展的原因。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知识分子大量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目的是什么?

  3. (3) 阅读材料三,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商业戏剧发展的原因。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商业戏剧发展的看法。

下图为1977-2008年高考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对出现图中变化原因表述准确的是(    )

A . 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B . 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 C .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 .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新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早有可能制订于(    )

A . 20世纪50年代 B . 1960——1969 C . 20世纪70年代 D . 改革开放时期
《感动中国》中有一颁奖词:“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脱离饥饿。”这里的“他”是(  )
A . 邓稼先 B . 袁隆平 C . 李四光 D . 华罗庚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 (1) 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 (2) “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20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 (4)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在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下,取得的科技成果包括(   )

①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    ②掌握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技术

③“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    ④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④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 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 .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 . 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在迄今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世界历史运动,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一:20世纪是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时代,由此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二: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

三:20世纪是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的时代,殖民帝国的崩溃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为世界体系的政治结构奠定了具有普遍性的单元形态。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前言》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先后成立了中国剪纸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歌谣学会、中国神话学会、中国谚语学会、中国诗词学会、中国灯谜学会,以及各个民间艺术门类的专业委员会。2008年中国民协有全国会员7000余人。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高雅文艺缺乏群众基础 B .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C . “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D . “双百”方针得到落实
据统计,1949年,河南全省小学学生总数为1614466人,1952年上学期,全省小学生总数达351万人,到1956年,民办小学学生达125900人,公立小学学生达4892093人。出现这一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我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B . 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建立 C . 《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和执行 D . “全面教育”方针的执行
1956年,毛.泽东首次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出明确表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   )。
A .   是基于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 B . 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C . 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D . 纠正了教育领域“左”的错误
教育具有保存经典文化和延续文化传统的重要功能。教育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建立统一政权之后,实行了“兴文教”“抑武事”“以文化成天下”的治国方针。宋太宗曾说“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宋形成以太学为教育传播的中心,建立起了综合性的太学、国子学与律学、医学、武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以及在京小学等中央官学教育传播体系。书院的兴盛使官学不足的现象得到弥补,对宋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宋代教育的宗旨以“明人伦”为本,如朱熹编著的启蒙教材《训蒙绝句》和《性理字训》等。宋代出现了义学等新型教育模式,为下层社会的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家训、族训、族规在利用宗法关系团结族人、教育族人的同时,对家族中的子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教育传播工具由早期书(手抄本)向印刷书(印本书)转变。

——摘编自赵玉洁《宋代童蒙教育及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等

材料二:1901年,清廷颁布“书院改制诏”规定:“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让一些徘徊观望的书院失去了挣扎的勇气,纷纷开始向新式学堂转变,“到清末各省书院基本上完成了改制工作”。清末,由于以培养专尚训诂词章的传统儒学之士的办学目的已不适应时势发展的要求,且晚清书院实际上承担起了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很多书院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开始系统地借鉴西方近代学校课程体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呈现出近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授课制以及分科教学法的特征,课试时,“各生只考个人所习专业课题”。

——摘编自张传燧、李卯《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教育的特点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书院改制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一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一定程度上受到“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旧教育观念的困扰。1949年12月开始,党中央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新时期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全国中小学由此掀起劳动教育热潮。如河南省汤阴县鹅壁完小语文老师李棲鹏讲《斯达哈诺夫》一课时,强调学生应该学习斯达哈诺夫的劳动精神;马焕然老师在讲历史课时,以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意义启发学生。少先队组织了《劳动就是幸福》《歌颂我们祖先的劳动》等大队活动,出了《劳动是光荣的事业》的队报。学校利用晚会向学生介绍了曲耀离、李顺达等光荣劳动事迹。在不影响学习和健康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植树、种花、布置教室、打扫卫生以及搬砖和砌路。增设以科学实验、手工雕刻等为主的“手工劳动课”。

——摘编自陈彤彤《刍议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的劳动教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中小学是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开展劳动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