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A . 科教兴国 B . 863计划 C . 载人航天工程 D . 两弹一星

下图是献给祖国62华诞的高科技礼品。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征服太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引力的束缚中暂时的解脱出来,去探寻宇宙的奥秘。最能证明我们载人航天有“能力”的事件是(      )

A .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1970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 . 2003年“神舟” 五号升空 D . 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下列情境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是

A .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科教兴国”的标语 D . 特写:热烈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这一规定出自(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美丽的传说,它反映了人类飞天和探索宇宙苍穹的梦想。当代中国人为实现这一梦想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C .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D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历程

1949

新中国成立后,各高校沿袭民国时期做法,实行单独招考

1952

全国高校基本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按照苏联模式进行联系调整,重工轻理,取消部分学校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1966

取消高考制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录取办法

1977

邓.小平出任副总理,分管文教,恢复高考

1984

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1985

上海自主命题,这次改革有效促进了上海教育有质量的整体提升

1999

国家批准大学扩大招生规模,1999年大学招生人数增长47.4%,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率先改革,2001年大多数省市实行文科、理科综合考试

2001

部分重点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试点,至2010年有七十余所高效具有自主招生资格

2017

上海浙江启动高考改革试点,打破文理分科,实行“3+3”,选举科目采用“6或7选3”模式,英语考试开始试行一年两考

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关键环节,请根据表中信息,任选其中两个阶段概括高考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由于在此之前各大行政区、省、市的院系调整委员会已经相继成立,垂直的行政机构保证了院系调整方案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行。到1952年底,四分之三的院校完成了调整工作,一套模仿苏联教育思想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得以建立。

通过调整,从1952年到1951年,综合性大学从55所减少到14所,工学院由28所增至38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至33所。到1957年,全国高等院校共设置了专业323种,其中工科183种,而文科、政法、财经等专业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专业在校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到1957年降为9.6%。

除此之外,这次调整还全面改造了高等院校内部结构,高等院校的方针政策、建设计划、规程制度、教学计划、教材编审、生产实习等都由国家统一掌控。

——摘编自《1952:中国大学的死与生》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1952年院系调整实施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院系调整的影响。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 .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
A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 . 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 . 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 D . 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
1956年4月后,我国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时代变化和新人、新思想的文艺作品。这主要得益于(    )
A . “三个面向”方针的出台 B .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 D . 《义务教育法》的颁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950年,接收天主教会在华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取缔天主教会在华的一切特权。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其中燕京、金陵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东吴等9所学校改为人民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助。1950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些高校陆续聘请苏联专家学者。国家有组织地翻译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参,仅高校翻译出版的教材就有1391种。从1950年开始,我国高校同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互换留学生,1951年8月第一批派375人到苏联留学。1952年,高等工科院校从31所增加到47所,工科招生量增加11倍。高等院校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摘编自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的是(   )
A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C . 中国掌握卫星回收技术 D . 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如表 1975~1990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统计表(单位:%)

时间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对表的解读可知(   )

A . 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大幅增加 B . “科教兴国”推动女性教育进步 C . 女性教育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D . “双百”方针促进女性教育发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芳允,“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英国无线电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毅然回国。他主持筹建了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主持脉冲技术研究室工作。1965年,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他曾说“对于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从科研到开发到实用,我觉得没有比大力协同来做更重要了。”陈芳允还非常关注科技对生态的影响,1990年向中科院提交了《关于建设中国灾害测报监控系统的建议》的报告。陈芳允还兼任多所大学的教授和博导,并出版发行了无线电学、空间测控、数字通信、航天科技等多部专业和科普著作。

——摘编自张劲夫《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芳允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芳允体现的时代精神。
1970年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给美苏等国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这项“重大成就”是(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 “银河I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 .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张晓明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

①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 . 4个 B . 3个 C . 2个 D . 1个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专家团队受到了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本著作是(   )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肘后备急方》 D . 《本草纲目》
2017年我国研发投入达17606亿元,是1991年的123倍,1992—2017年年均增幅达到20.3%。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科学技术事业成绩斐然。这些成就的取得(   )
A . 与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相适应 B . 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C . 表明中国开始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D . 直接体现出中国科技进步服务于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