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 知识点题库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 .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清明上河园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它是以写实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

图二  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公主而建。布达拉宫是西藏曾经的政权中心,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也无限延伸着藏文化的灿烂,是真正属于世界的遗产。

请回答:

  1. (1)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描绘的是哪个城市的繁荣景象?
  2. (2)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宋朝政府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3. (3) 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那么当时的藏族地区被称为什么?西藏作为正式行政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最早开始于哪个朝代?
  4. (4) 在古代,我国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西藏的管理,列举清朝政府加强管理西藏地区的史实两例。

右下图是位于联合国参观中心入口处的一座雕塑,是一支枪管打结的枪。寓意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

A . 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B . 协调国际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C .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D . 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中东地区阿以冲突不断发生,导致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关键是(   )


A . 不同的宗教信仰 B . 地区恐怖主义 C . 排他性的主权要求 D . 英国的殖民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余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材料二 

肥胖的僧侣  路德焚毁教皇令     烧死“异端”

图一              图二         图三

  1.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图三的做法?

在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雅典的历次改革中,民主制度的发展规律是(  )
A . 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B . 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 C . 民主权利不断下移 D . 从古代民主到现代民主
复活节岛居民所说的“阿胡”是指(       )。

A . 石像的帽子 B . 石像的基座 C . 石像的创建者 D . 石像的名称
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这一事件反映了(   )

A . 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   B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 C . 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 D . 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

A . 实行均田制 B . 与汉族通婚 C . 迁都洛阳 D .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奠定基础的是(    )

A . 《凡尔赛和约》 B . 《洛桑条约》 C . 《洛迦诺公约》 D . 《非战公约》
英国《旁观者》评价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每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这一评价最有可能针对的是当今世界上的哪一国家(    )

A . 美国 B . 德国 C . 日本 D . 中国
东汉文物《侍廷里父老倬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并规定田的所有权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世家大族控制乡里基层政权 B .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普遍分离 C . 百姓受统治阶层的层层盘剥 D . 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写成于(  )
A . 七月事件前夕 B . 转移至芬兰期间 C . 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 D . 新经济政策时期
海洋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近代海权思想兴起。1537年,拥有强大舰队的西班牙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陆战队。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二:19世纪是一个海洋的时代,世界各大强国无不加强海军纷纷向外扩张。……日本在明治三年(1869年)五月即订下“二十年海军扩张计划”,按部就班,逐步实施,而将其海军纳入正轨。十五年(1882年),又提出“八年造舰计划”,将其舰艇大加扩充。在海军经费方面也相应地不断增多,……为了扩充海军经费,其政府并发行“海军公债”,追加海军预算,征课华族累进税,鼓励陆海军及驻外人员捐献每月部分所得。甚至明治天皇亦先后拨出宫中用费60余万元,充作海军经费,以示倡导。……日本旨在对外扩张,故其海军战略亦具积极性和攻击性。

——王家俭《甲午海战挫败的几点反思》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摘编自《清朝通史》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海权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近代历史知识概括海权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日本在海军建设方面的特点。
  3. (3) 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材料一: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联系在一起,把它的资源、智能、巨大的组织能力,置于梦想以武力为布尔什维主义征服世界的革命狂热者的摆布下。这种危险并不纯粹是虚构的。……如果我们是明智的,我们将向德国提供一项和约,这项和约既是公正的,也是明察大义的人会选择它而不去选择布尔什维主义的。因此,我愿在和平的最前线,一旦德国接受我们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与我们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放世界原料和市场,并将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绝不能让德国瘫痪,以期望得到它的赔款。

--劳合•乔治《和约真相》

材料二: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正因为如此,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劳合•乔治主张怎样处置德国?其理由是什么?
  2. (2) 上述材料中揭示了凡尔赛体系下的哪几类矛盾?这些矛盾对该体系的瓦解作用如何?并由此分析归纳凡尔赛体系的局限性。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 . 研究历史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 B . 要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 . 史学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事情 D . 史学就是当代人对过去的认识
1922年2月,在华盛顿会议第31次全体委员会议(即末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声明:中国对于“二十一条”始终视为事实上之压迫,不承认有法律效力,必须废止全约。最后,该声明仅载入会议记录。材料表明(   )
A . 日本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B . 中国政府开始提出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 C . 华盛顿会议拒绝中国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 D . 不平等的“二十一条”根本没有法律效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   )
A . 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 B . 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C . 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 D .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伤害了美国
如图有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②应分别填上(   )

A . 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B . 南北战争、彼得一世改革 C . 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 D . 南北战争、俄 1861 年改革
1964年颁发的《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将百年来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及其科学化历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以国际性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可见,该宪章是(    )
A .   文物建筑的修复性宪章 B . 古迹保护的国际性宪章 C . 第一个古迹保护的法律 D . 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