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知识点题库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等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
①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 ②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 ③享有特权的旗人 ④谙习八股的文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记载:“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表明康有为

A . 拥护清政府的统治 B .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 . 改革军机处 D . 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三权分立
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⑤ C . ①③⑤ D . ②③④⑤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 . 没落贵族 B . 立功将士 C . 新兴地主 D . 富裕农民
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

A .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 .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阿里政权在经济方面改革中重点扶持的是(    )

A . 农业 B . 军事工业 C . 对外贸易 D . 棉纺织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 (1) 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是欧洲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依据是    (  )
A . 对天主教会发动了摧毁性的冲击 B . 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 . 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 . 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 (1) 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接着,他狠狠敲打着这份诏谕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夙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埃及近代史》

(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2.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日本蕞尔岛国,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匮,其困乏可立而等也。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申报》1894年7月21日

材料二: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日本一小岛国夷耳……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几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孙中山《拟创立农学会书》1895年10月

材料三:以康有为为领袖的维新派和光绪帝为首的“帝党”联手,激愤于甲午战后出现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初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自此开展自上而下地全方位的改革。中国近代文教事业的各门类兴起,几乎都可以在戊戌变革中找到源头。时人评论这次改革“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举行太大。”“斯时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中华文明史》

  1. (1) 比较材料一,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人心态的表现和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甲午战后中国思想界的变革。

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改革(    )

A . 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B . 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 C . 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 D . 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厉行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场称得上是全面、深刻的改革。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宣布改革的恰恰是不久之前镇压了戊戌变法的西太后。她亲手镇压了戊戌变法,接着又亲口宣布实行新政,个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清末新政历时十年,从1901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可分为两个阶段:1901年——1905年为新政时期;1906年——1911年为宪政时期。

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官制,1901年7月,清政府应帝国主义要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部(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通政司等“冗衙”。

二,改革兵制,筹建武备学堂,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

三,改革学制,选派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重订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四,奖励工商,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这些“立法”和奖赏在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五,社会生活方面,清政府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第二阶段: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核心是进行政治改革,宣布预备立宪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全国成立资政院、责任内阁。

——朱英《“他败”抑或“自败——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1. (1) 慈禧亲手镇压了戊戌变法,接着又亲口宣布实行新政,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2. (2) 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很多学者认为慈禧是康有为的政治继承人。请举出相关史实论证该观点。

  3. (3)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的改革运动,结合清末新政的措施分析清末新政对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B . 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 C .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 .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 .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 .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 .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史书曾称颂北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推行均田制 B .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C . 实行三长制 D .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 . 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 B . 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 . 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 . 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郡县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
穆罕默德·阿里于1805年登上了埃及的最高政治舞台,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但不包括(  )
A . 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 B . 马木路克控制着国计民生 C . 西方列强对埃及虎视眈眈 D . 农民对阿里政权极度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