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知识点题库

下列有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主可以随意侵犯农民的人身自由 ②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农奴 ③地主驱使农奴集体耕种,剥夺其全部劳动成果 ④农奴膳食恶劣、住房狭小

A . ①②③ B . 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

A . 均田制 B . 三长制 C . 新租调制 D . 汉化政策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 . 增加税收 B . 整顿军队 C . 富国强兵 D . 科举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其中“三分钟慷慨派”对后来的那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

A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 . 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
下列哪一史实不符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或成果(    )

A . 修建马哈茂德运河 B . 设立咨议会,限制了君权 C . 创办学校,建立印刷厂 D . 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                                    

A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 天主教会对英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C .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D . 亨利八世离婚案
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

A . 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B . 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 C . 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 . 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1. (1) 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他们()
A . 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 B . 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C . 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社会现状 D . 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真正秘密的历史学家,也掌握着远东近代史的历史线索。”以下贯穿远东近代历史最普遍的线索是(  )
A . 学习西方,走工业化的道路 B . 学习西方,走民主化的道路 C . 学习西方,走殖民扩张的道路 D . 学习西方,走民族解放的道路
春秋时期,鲁国出现公田转化为私田的现象,所产生的最深刻的社会影响是 ( )

A .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瓦解 B . 国君的收入迅速增加 C . 刺激了新农具的广泛使用 D . 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 . 均输法 B . 募役法 C . 青苗法 D . 市易法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    )

A . 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B . 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 C . 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D .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下列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B . 改革者壮大了本国的实力 C . 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 . 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个著名的文明古国。

材料: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对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给予了关注,称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军伍昔强、未娴纪律,近得欧罗巴训练之法,队伍雄甲东方”“近复设武备馆,延欧罗巴教师以训年少”“并设铸炮局、器械局、火药局”,对其收到“国势复振”的效果,大加赞赏。

依据材料归纳阿里改革的措施,分析林则徐和魏源赞赏阿里改革的原因。

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

A . 使农民获得了自由 B .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 . 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改革措施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加剧了土地兼并            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 (2) 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 (3) 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 (4) 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