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 . 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 C . 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D . 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
据统计,1860年至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铁产量和棉纺织业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此期间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

A . 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B . 农民赎买土地使贵族地主掠夺了大量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C .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 沙皇统治被推翻
在司法制度方面,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规定不包括(   )

A . 废除了原来按等级审判的制度 B . 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C . 实行公开审判 D . 农民受到了公正的待遇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力作,它反映出当时的俄国(  )

A . 水上交通运输发达 B . 沙皇重视发展国内交通 C . 工业革命还未展开 D . 交通运输水平十分落后
在十二月党人被沙皇流放时,他们的妻子毅然接受沙皇提出的苛刻条件,跟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十二月党人”被流放主要是因为                  

A . 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 B . 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C . 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 D . 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
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 . 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 . 克里米亚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 . 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有关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农奴制正式确立 B . 彼得一世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C . 农奴开始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 D . 农奴制危机加剧,农奴反抗斗争激烈
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

A . 单一改革 B . 战争统一 C . 社会革命 D . 民族独立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

A . 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 .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 . 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 . 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强烈反对,但俄罗斯武装力量仍果断进驻克里米亚多处战略要地。2014年2月28日以来,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率先行动,随后俄军从海空同时大举增援。正如路透社所言,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己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环球时报》(2014年3月3日)

材料二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材料三  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请回答:

  1. (1) 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相对于今天的“底气十足”,为什么160年前俄国却是“色厉内荏”?

  2. (2) 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不同的描述?你认为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扼要说明亚历山大二世“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

列宁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其真正含义是(   )

A . 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B . 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C .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 . 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发生的
“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22年一样英勇作战……总之战争是失败了。”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 俄国的发展受到农奴制阻碍 B . 俄国没有开展工业革命 C . 俄孤军难以对抗强敌的联合 D . 没有获得海军保障
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    )

A . 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B . 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C . 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D . 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 .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 .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 .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 .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告示,人们聚焦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1. (1) 从材料看对“解放宣言”有两种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2. (2) “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此后,俄国通过改革(     )

A .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 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君主立宪制 C . 解决了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 D . 促进了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 (2) 两则材料中的两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 (3) 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改革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 (4) 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国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来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 (2) 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为了学习西欧,跻身世界强国,彼得一世派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妆潜入西欧,进行切身体验,回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制度上,……为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把全国到分为8个总督区,总督由他亲自任命,拥有地方行政和军事大权。在军事上,以西欧国家军队为模式,建立一支强大的正规军(陆、海军)。经济上,积极发展工商业,由政府拨款开设了许多官办的手工工场,并以优惠条件把一部分官办工场转为商营,以鼓励私人办企业,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办工场或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并给予贷款和免税等各种特权。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规定工场主可以买进整村农奴。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矿业、医学、教学等各种专门学校,建剧院、博物馆,办报刊,提倡著书立说和翻译西欧著作;筹办科学院,……改革一些旧的生活习俗和方式(剪胡须、着西装、用西餐等)

——吴家振、毛尔俊《简明世界近代史教程》

  1. (1) 根据材料概括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
  2. (2) 试评价彼得一世及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
某班同学在对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 .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 B .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可能多地维护了地主的利益 C . 1861年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D . 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