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 知识点题库

《大日本帝国宪法》在制定的过程中,主要参照了下列哪一国家的宪法

A . 英国 B . 法国 C . 普鲁士 D . 德国
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A .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 . 消除封建割据状态 C . 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 . 确立土地私有制
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 . 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 B . 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 . 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 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 开展工业革命 ② 废除封建制度 ③ 实施“大陆政策” ④ 推行“文明开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9世纪60年代,日本幕府面临严重的外交危机。1861年1月15日,美国公使馆翻译官休斯肯被刺死,1861年6月,英国公使馆被袭。依据当时日本的形势判断,出现这种状况最有可能是由于()

A . 幕府将军的指使 B . 尊攘派的暗杀活动 C . 天皇发动反侵略斗争 D . 日本发生民众暴动
关于17世纪30年代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史实的分析,正确的是()
A . 吸取中国的经验教训 B . 并没有完全隔断同外国的联系 C . 导致了日本封建制度的瓦解 D . 直接造成了近代挨打的悲剧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帝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

A . 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 . 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 . 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 . 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曾经大力推行官营工业建设,动用国家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结果造成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土地私有制,增加国家农业税收入 B . 政府增加官办企业拨款,扩大经营范围 C . 将大量官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 D .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取代传统手工业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两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在诸多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俄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攘夷”这一强烈的目的意识,使维新领导者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当时攘夷是行不通的,从而转向了积极的开国论,即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而最终实现攘夷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利用天皇的权威和民众的纯朴信仰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论》

材料二: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亚历山大二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头十年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其统治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

——[美]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领导者思想的“两重性”,并结合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举措加以说明。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分析他在统治末期成为“悲剧性人物”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俄日两国改革中得出的改革启示。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 . 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 . 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 . 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漳田三通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

A . 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 B . 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 C . 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D . 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2. (2) 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的教育改革涉及哪些领域?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刘天纯在《日奉改革史纲》中说:“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不过保护助长的方法和性质,都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了……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全面实行保护政策。”文中所述的“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    )
A . 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B . 工部省接管幕藩的矿山和工场 C . 政府投资推动近代企业发展 D . 将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 .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 .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思想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
  2. (2) 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

    价。

  3. (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效仿——中国人的选择

材料一

时间

名称

备注

1898.3-4

《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康有为编译呈光绪帝御览

1901.5

《美国独立檄文》

《国民报》第1期

1903

《法兰西人权宣告书》

《政治思想之源》

1918.11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青年》

1920.8

《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译,陈独秀审定,上海出版

材料二:“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自志士东游以来,译本书如风发云举,一切学科日见进步,政法诸书尤辟浑茫,欧西巨子之学说,滔滔焉飞渡重洋,竞灌输吾同胞之意识界矣。”

——夏清贻《金陵卖书记》

材料四:“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像这般……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问题:

  1. (1) 表格中名称栏所列内容在各国的实践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概述先进中国人效仿世界各国寻找国家出路经历的三个阶段。
  2. (2) 孙中山“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从材料二看,“国民革命”与以往的“英雄革命”有何不同?
  3. (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就中国东三省部分地区而言,“自旅顺以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纵横千里,几同赤地。”。这场战争改变了东亚政治的权势格局,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从中国传统看是失道,失去了统治的合道性;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在变革者看来,是立宪战胜了专制,是为黄种人争了口气。

——摘编自《晚清最后十八年》

材料二:正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所带来的痛彻的亡国危机,促成了科举的废除。没有这场战争,则清延之统治合法性不会发生严重违纪,则不会如此“痛快”地屈服于袁世凯等人“逼宫”式的奏请;袁世凯等人也不敢在奏折里将废除科举与“开启民智”相提并论。清延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不改革则不能救国,不能救国则清廷亦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到8277所,学生为258873名。新式学堂、新式学生和由此而产生的新式学制,既使废除科举制的时代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又为社会准备了科举废除后所需的替代物。同时,清政府里原先坚持八股取士的顽固大臣或被处死,或被贬职,而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的袁世凯等人却地位上升,从而为这一时期的废科举运动提供了可靠的权力保证。

——郑大华:《文化与社会的进程——影响人类社会的81次文化活动》

材料三:1905年的那一纸诏令可视为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它的震撼如同水波,在辛亥以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层层荡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到民初中国的军阀混战、威权真空,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混乱,尊孔复古的潮流与“文教息灭,天下无一通品”的浩叹;一面是学堂学生、留学新贵在政治与学术舞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面是最广义的科举遗民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用心深苦的退避或抵抗;既有身历其间的反思。也有历史前行中人们对于遗落传统的回归。废科无论作为一种政治结构的巨大转型,还是作为意识形态、文化脉络、社会秩序的重组,都体现了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的悠远影响。因此将虚科置于一种加长时段的范畴内,留意事件的发生及其演绎过程,则有助于理清发生在近现代中国的、有关“中西新旧”的复杂故事,而这些都将是后续的功夫了。

——杨国强:《近代中国社会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废除科举制度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
A . 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B . 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C . 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D . 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能够实行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是(   )
A . 推翻幕府 B . 驱除列强 C . 天皇放权 D . 民族独立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②为日本确立近代天皇制度

③使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④使日本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⑤是日本走上近代化之路的重要转折点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