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 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 . “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 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 . 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 .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 . 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A . 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 . 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 . 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 . 设邮政局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 . 百日维新 B . 戊戌政变 C . 清末新政 D . 预备立宪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该材料表明

A . 慈禧太后已对李鸿章产生了怀疑 B . 李鸿章承认自己是“康党”成员 C . 李鸿章支持维新派改革 D . 李鸿章与维新派的变革有相似之处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     )

①裁汰冗员 ②废除八股取士 ③设立农工商总局 ④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 .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 .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 .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 . 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 . 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 . 顽固派势力势单力孤 C . 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D .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  )
A . 道光帝 B . 咸丰帝 C . 光绪帝 D . 宣统帝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

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

    ——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 (2)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

  3. (3)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

战争前

商办

53

4 704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 208

77.6%

甲午

战争后

商办

63

12 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 345

30%

材料二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金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机器磨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停止。

  1. (1) 材料一不同时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读下列表格,改革与内容、结论、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改革

内容、结论、评价

序号

俄国农奴制改革

在杜马选举中城市居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阿里改革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都取得成功,被后任者继续沿用

B

日本明治维新

大力发展私人企业,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

C

戊戌变法

是从学习西方技术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尝试

D

A . A B . B C . C D . D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杨宁一在其著作《现代化理论》提到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以下国家的现代化途径属于同一类的是(    )

A . 英国、中国 B . 美国、日本 C . 中国、日本 D . 法国、中国
【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

  2. (2) 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戊戌政变时期有官员上奏说:“近年以来,嗜西学者恐专言西学之难逃指斥也,因诡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学兼通西学乃为全才,此欺人之谈也。”奏折内容表明该官员(    )

A . 赞同“中体西用”的主张 B . 其思想主张极具守旧色彩 C . 主张培养中西兼通的全才 D .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近现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 .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远东国际局势巨变 B . 戊戌变法是对日本的全面学习,只不过它没有成功 C . 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中日关系新篇章
“在‘新政’以前,讲‘立宪’、论‘三权分立’,还只见于民间的舆论,而在‘新政’以后,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这表明(    )
A . 维新变法最终得到清政府推行 B . 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 C . 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 D . 中华民国实践了“新政”方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思想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
  2. (2) 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
  3. (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