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先哲 知识点题库

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中,由“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柏拉图

A . 对雅典民主政治状况持肯定态度 B . 赞同抽签选举办法 C . 主张按照人的品德确定社会分工 D . 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而立”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

A . 学习“六艺” B . 创办私学 C . 周游列国 D . 删修《春秋》
孔子在表达自己志向的时候,说道“愿给老年的以安乐,对朋友以信实,给幼少的以爱抚”。这一志向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是

A . 仁者爱人 B . 克己复礼 C . 中庸之道 D . 长幼有序
被称为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  )

A . 普罗塔哥拉 B . 泰勒斯 C . 柏拉图 D . 亚里士多德
下列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孔子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强调“学而优则仕” B . 孔子自汉代起就深受历代统治者的尊崇,曾被封为“文宣王” C .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D . 孔子晚年整理了一些古典文献,最著名的是《论语》
孔子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紧迫感期待出仕为官,主要是为了(    )
A . 重振没落的家庭 B . 实现礼乐社会 C . 掌握国家统治权力 D . 显示自己渊博的学识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书中的人物对话层层推进,给人以智慧的启发,下列最有可能是他们的讨论议题的是(   )
A .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B . “法治忧于人治”            C . “人们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 “自由、民主、平等”
关于孔子“仁”的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以“仁”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②反对统治者的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实现仁的途径是“忠恕”之道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要是因为(  )

A . 春秋时期礼坏乐崩 B . 新兴地主力量壮大 C . 土地私有受到肯定 D .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 . 有教无类 B . 启发式教学 C . 温故而知新 D . 当仁不让于师
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柏拉图这个人物,并且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这种讨论(  )

A . 在现代社会已经毫无实际意义 B . 说明人们仍对柏拉图有浓厚的兴趣 C . 将历史人物引入各学科的研究之中 D . 证明了柏拉图在历史上的影响巨大
御医之家的出身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使其有机会出入王宫,接触广泛的文化知识         B . 为其一生中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 C . 使其具有良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 D . 为其将来的从政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 孔子 B . 墨子 C . 普罗塔戈拉 D . 亚里士多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的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徬徨四顾,不知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哲学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柏拉图( 约公元前426年—公元前347年)《第七封信》

  1. (1) 根据材料,指出柏拉图书信中所提到的“新政权”及被新政权“毁坏的政权”的性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新政权“毁坏的政权”的局限性,并说明柏拉图理想中的治国者应具备的素质。

柏拉图指出:遵守习惯和法律是掌权者的首要职责;习惯和传统法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真知识,尊重法律。他还提出要用法律来规制掌权者“有限所得与无限贪欲间的尖锐矛盾"。这说明柏拉图(    )

A . 寻求城邦管理的有序性 B . 认为法律源自生活习惯 C . 最早提出权力制衡理论 D . 把遵守法律作为美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适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 (1)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个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材料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五: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闻,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 (1) 材料一两位东西方先哲为建设理想社会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何明显缺陷?
  2. (2) 根据材料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 结合材料四和五谈谈与古代先哲和孙中山相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的认识。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说法正确的是(   )
A . 学生甲:这是对智者学派主张贵族政治的批判 B . 学生乙:理想国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顶峰 C . 学生丙:柏拉图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 学生丁:他用理性设计挽救了衰退的古希腊城邦
“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想赚钱而不是为了名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这句话意思最吻合的是(   )
A . 参与政治不能给农民带来名誉 B . 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 . 农民因为忙于生产而不愿参与政治 D . 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下列对它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人文理性的传统 B . 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 C . 保证了哈佛能够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推陈出新 D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