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知识点题库

《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

A .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B . 主张“有教无类” C . 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D . 推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
下列孔子的主张在今天看来具有消极意义的是(     )

A . “仁者,爱人。” B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 D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在表达自己志向的时候,说道“愿给老年的以安乐,对朋友以信实,给幼少的以爱抚”。这一志向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是

A . 仁者爱人 B . 克己复礼 C . 中庸之道 D . 长幼有序
孔子在《礼记·表记》“……故君命顺(顺民情天意),则臣有顺(顺从)命;君命逆(违背民情天意),则臣有逆(违抗)命。”这里孔子强调的观点是(  )

A . 君臣的行为都应提倡“仁者爱人” B . 用“中庸”来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C . 君臣的行为均应“顺从天意” D . 在君臣关系上应“忠君”但不“盲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 (1) 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 (2) 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 (3) 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材料三: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于焉。何以明之?如家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ou,反对)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

  2. (2) 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来评判孔教的?

  3. (3)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4. (4) 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为了表达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祝福,第24届国际孔子文化节组委会从《论语》中梳理了20句经典语言,拟选出最有代表性的5句推荐给北京奥组委。假设以下是网友推荐的经典语言,让你从中选出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一句,那么你应选择的是(     )   

A . 仁者爱人 B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 . 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文化就象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中国焦点2006》评出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由是(    )

A . 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 B . 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后世教育 D . 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 (1) 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 (2) 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不同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

材料一:“星期休息,又云是孔子生日也。昨汪总长令部员往国子监,且须跪拜。众已哗然,晨七时往视之,则至者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钱念劬又从旁大声而骂,顷刻间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话………昨国子监送来牛肉一方。”

——《鲁迅日记》(1913年9月28日)

材料二:2014年9月24日,习.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讲话。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正式出席该项大会。他强调……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新华网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我国组织“纪念孔子诞辰”活动的看法。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 .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三: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回答:

  1. (1)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并说明其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借鉴价值。
  2. (2) 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他的思想与智者学派相比,有何异同?
  3. (3) 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4. (4) 据上述材料,从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孔子”之名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的符号。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不同视角下的孔子形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
A . 老子和苏格拉底 B . 孔子和柏拉图 C .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 . 韩非和柏拉图
《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材料说明古人早期家庭常规教育(    )
A . 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 B . 日常行为的教育成人化 C . 以传授生活技能为核心 D . 强调知识忽视道德教育
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 .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B . 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 C . 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 D . 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
“东西方先哲”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或作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下列二者有明显相似之处的是(   )

①崇尚道德②植物分类③唯心观念④中庸之道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④ D . ③④
学者指出“我们中国处理民族题,秦始皇算起有两千多年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清朝是集大成者。清朝处理民族边疆问题。有四个特点:一是重教尊俗,二是平衡利益,三是多元管辖,四是笼络首领”。下列事件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    )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士人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

④修建消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物的政治场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亚里士多德说:“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都主张以德治国 B . 都强调中庸之道 C . 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D . 体现道德在不同方面的价值
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之下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这和我国古代下列哪种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
A .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B . 制天命而用之 C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 存天理,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