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知识点题库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

A . 兵广粮足 不上 B . 重视百姓,民以食为天 C . 仁义为重 D . 诚信第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战国时期的(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墨家
都主张“中庸”之道的思想家有
①苏格拉底  ②孔子  ③柏拉图  ④亚里士多德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②④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 . 有教无类 B . 启发式教学 C . 温故而知新 D .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有教无类 B . 克已复礼 C . 为政以德 D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身布衣、平生不得志的孔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在汉武帝时居于正统地位,更不会想到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更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究其原因很难穷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    )
A . 其仁礼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缓和社会矛盾  B . 礼法并用符合统治需要 C . “忠恕”思想,爱有差别适应中国社会的要求        D . “内圣外王”思想被广泛采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上,人人都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走近孔子、理解孔子,上述图片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除此之外,孔子的形象纷繁复杂:战国孟子的兼济天下、民重君轻的孔子;西汉董仲舒的尊奉君主、上感天机的孔子;宋朝理学家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孔子;明朝心学家的知行合一、灭心中贼的孔子。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主义的孔子;李大钊的历代专制之护符的孔子;鲁迅设想孔子因到处奔波,饮食不定,还要生许多人的气,八成会害胃病……

从图片或文字材料中,任选一种孔子形象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创始人,不同时期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材料二  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一一《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 (3) 当今,我国每年都定期组织“全球祭孔”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的看法。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有教无类”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 .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D . “制天命而用之”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的先哲,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 都有中庸思想,反对过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 B . 都怀着济世救人的热情,主线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C . 都热衷于教育事业,创立学校,广招门徒 D . 都对知识孜孜以求,著书立说,在文化上颇多建树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时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

A . 老子和苏格拉底 B . 孔子和柏拉图 C .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 . 韩非和柏拉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由真正的富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国家就是家庭与公民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 .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 . 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 C . 宏扬优秀民族文化 D . 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重义轻利”;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由此可见,两位先哲相似点是(    )
A . 批判精神 B . 自由观念 C . 加强个人修养 D . 公民意识
费尔巴哈说:“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凡一个人的心地诚实,他保持对他人如同对自己一样的思想方式,他不离开人的理性本性所赋予的那种义务的道德规律,所以他就不把自己不愿别人向他做的事施诸别人’。”费尔巴哈所阐述的孔子思想主要是(  )
A . B . 中庸 C . D . 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