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知识点题库

关东铁路工程的难点是滦河大桥,滦河大桥的桥墩采用的建造法是(  )

A . 打桩法 B . 气压沉箱法 C . 直井施工法 D . 混凝土沉箱法
1875年,吴淞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中国人第一次听见了火车的汽笛声,但比英国足足晚了半个世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①工业革命成果未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腐朽落后

③人们思想观念封闭落后、愚昧

④中国一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与世界的联系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这说明()

A . 中国铁路建筑技术领先于世界 B . 收回利权运动取得巨大成就 C . 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D .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缓慢发展
京张铁路的建成,一度使外国人折服,其原因是

①中国人独立自主地完成了外国工程师不敢接手的工程

②京张铁路提前完成了建设

③京张铁路造价低廉,达到了“花钱少,质量好”的目标

④京张铁路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孙中山勉励学生时代的李四光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李四光践行了这句话的是(  )


A . 以最优等成绩被清政府赐以“工科进士” B . 编撰世界医药学宝典之一的《本草纲目》 C . 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D . 1950年春毅然归国服务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在中国地质研究方面,李四光打破了两个“洋神话”,推翻了洋人的哪些断言?

①“中国贫油论”    ②“中国不存在第三纪冰川”

③“中国贫铀论”    ④“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李四光对研究冰川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带领学生在野外实习时,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

材料2: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在欧洲讲学考察的李四光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立即做好了回国的准备。最后,他克服重重阻挠,几经辗转,终于在1950年春回国,并出任新中国地质部部长。

请回答:

  1. (1) 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发现对经济建设有什么意义?

  2. (2) 材料2体现了李四光的什么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摘自于一教师的《李四光》教学提纲

 

材料二: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这样做并不是放弃登山的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向上攀登,到达山顶。

――列宁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李四光“辞官留学英国”的社会背景和向“权威”挑战的主要事迹。

  2. (2) 在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如何“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3. (3) 从上述两位杰出人物的经历与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

通过科学考察,在中国古代开创了准确描述、深入分析、揭示规律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向的是(  )
A . 李时珍编的《本草纲目》 B . 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 C . 徐光启著的《农政全书》 D . 徐霞客写的《徐霞客游记》
李时珍曾经对父言诗明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诗中表达的李时珍的志向是 (  )。
A . 科考做官 B . 读书应试 C . 编修本草 D . 终生行医
推动中国首批幼童赴美留学的直接原因是(  )

A . 清政府为巩固统治 B . 洋务运动的需要 C . 幼童在中国无法学习 D . 人民的强烈需要
李四光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立志报国,他当时的志向是(  )

A . 学习铁路建筑技术,为祖国建造世界一流的铁路 B . 学习造船技术,为祖国建造第一流的兵舰和轮船 C . 学习地质构造理论,为祖国寻找石油 D . 学习采矿技术,为祖国开发矿藏
1948年,李四光发表的《新华夏海的起源》(  )

A . 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概念 B . 标志着地质力学的正式确立 C . 创立了虫筳科化石的鉴定标准 D . 确定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李四光在英国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毅然回国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其老师建议他到印度工作 B . 英国政府不同意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工作 C . 中国在地质科学方面急需人才 D . 他认为中国人应该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祖国
“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我已经学了一年的采矿,但我现在认为,光会采矿是不行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采矿工。”李四光发表这番谈话时,他正在(  )

A . 日本留学 B . 英国留学 C . 国内任教 D . 英国讲学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受倭寇侵扰,松江府又发生灾荒。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祖母、母亲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徐光启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1581年,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但此后两次京试进士,均落第。1596年,徐光启开始教私馆。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后来在南京又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加入了天主教。1604年,43岁的徐光启中进士,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若今之时文,真是无用”。他还曾设想废弃八股文,叫学生去学一些“有用之学”。他赴北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先后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1633年徐光启主持编写《崇祯历书》,其中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另外徐光启还编写了《农政全书》。《农政全书》转录了很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文献,同时也收录了徐光启自己撰写的农业方面的专门论述,这部分论述都是徐光启经过试验和观察之后取得材料写成的,科学性较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接受并传播西学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光启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詹天佑的一生,与中国铁路建设相伴始终,因其设计修建铁路的成就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京张路者,自京师达张家口,长三百七十余里,南口以北,冈峦重叠,溪涧纷歧,地险而工艰,出居庸关则八达岭横蔽于前,其上为古长城峭壁百寻,惊心怵目。君初履勘,拟由石佛寺向西北行,当凿洞六千余尺,其后乃改由东面斜行,就青龙桥施工辟峡,仅凿洞三千五百余尺耳。当是时,君所携习工程学者仅二人。昼则茧足登山,夜则绘图计工,无一息之安。既而其二人者,或以事他调,议者窃以为吾国人未有当此任者,君益冥心孤往,不以无助而少弛其志。凡十八月而山洞藏事,四年而全路告成。

——《詹天佑先生年谱》

材料二:詹天佑在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时曾说:不论成功与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而是我们的国家。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之于工程人员之口。

——钟少华《詹天佑先生的科技方法》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京张铁路修建面临的困难。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詹天佑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重大意义。
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身为总办兼总工程师的他,所面临的困难是(    )

①沿线重峦叠嶂,面临许多技术难题

②修路工具简陋,缺乏现代化设备

③清政府严令按时通车,且处处掣

④外国人冷眼旁观,准备坐收渔利。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通例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以类人……一览可知,免寻索也。”按此体例编撰药物学著作的是(    )
A . 张仲景 B . 华佗 C . 孙思邈 D . 李时珍
2011年5月26日铁道部举行纪念詹天佑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历时四年,于1909年提前全线通车。下列关于京张铁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揭开了中国自筹自建铁路的序幕 B . 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 C . 粉碎了帝国主义掠夺京张铁路的企图 D . 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筑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