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知识点题库

作风接“地气”,作品才有“人气”。自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关切民情民生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新闻战线开展此项活动是因为(   )

①新闻作品属于意识范畴,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新闻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闻创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新闻作品源于创作者文风作风的转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2014年全省财政再向民生倾斜,在省预算安排中把80%左右的公共财政支出计划用到民生项目上。实施民生工程的哲学依据是(  )

A .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B . 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回答下面的问题。(  )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基于

A . 人民群众是历史上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们 B . 人民是一个政治范畴和历史范畴 C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来源,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科技进步的“孵化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巨大进步,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不断改善。但是,由于我国教育投入制度、贫富差距等因素,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义务教育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材料二:为贯彻共享发展的理念,教育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通知,旨在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重点院校录取率,提高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升学率。其中的要求因涉及东部省份要调出一些生源指标给中西部省份,引起了东部省份部分家长和考生的担忧。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唯物史观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推动教育公平的依据。

  2. (2) 请你向有关部门就如何避免或缓解东部省份家长和考生的担优提出两条建议,并指出哲学依据。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亚洲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我们,不管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我们都应该不为一些小的摩擦和矛盾所干扰,对话合作才是主要的。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A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 . 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D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①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③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④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①④ D . ③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环境、补齐短板,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据此,下列的哲学解释正确的是( )

①久久为功、扎实推进——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析具体原因,解决具体问题

③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④获得感、幸福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載文指出,“万丈高楼平地起。”从政好比长途跋涉,一路走下来难免会经历很多风雨与沟坎。要想行得稳、走得远,从一开始就得起好步、筑好基。走好第一步,从一开始就要到基层一线去、到“吃劲”岗位去到百姓中去“墩墩苗”“接地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到基层一线、“吃劲”岗位和百姓中去,才能成大器,也才能有底气。

  1. (1) 到基层一线去“墩墩苗”“接地气”才能走好从政第一步,请你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的角度加以说明。
  2. (2) 运用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到基层-线对我们“成大器”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平总书记用典》,播出后就圈粉无数,热议无休。

节目以习.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段子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是习.平新时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既能教育干部,又能加强思想修养,是近年来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最高档次的好节目。

节目第一集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用典,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思考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循序渐进,抽丝剥茧,严肃的理论思想妥帖转化为亲民的大众语言。让大家感受到总书记执政智慧与人文情怀。

  1. (1)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 (2)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平语近人》节目是如何引领文化自信的。
  3. (3) 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三条建议。
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觉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习.平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矛盾双方的互相依赖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③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④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人民美好生活的绿色底蕴更浓更厚。

“蓝天获得感”日益增强,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明显降低,2020年北京市优良天数为276天,较上年增加36天,重污染日为0。

“留白增绿”提高宜居指数,2021年北京计划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6万亩、新增城市绿地400公顷,恢复建设湿地10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

乡村振兴绿意浓,北京深入把握“大城市小农业”的市情和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农业生态服务价值从9431亿元提高到10769亿元。

请从哲学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等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出台,加强了对民事权利的保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权利的保护要求更加迫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编纂民法典作为重大立法任务,民法典立法大幕开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大到国家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小到高空抛物、“套路贷”、霸座、手机APP收集信息、网络虚拟财产等,几乎所有民事权利保护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编撰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识,要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还需要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1. (1) 结合材料分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和实施是如何坚持唯物史观的?
  2. (2) 要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请你为社区普法宣传拟三条学习及践行民法典的宣传标语。
材料一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材料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习.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展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中国工程院士钟南山尊重科学、医德高尚,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贡献突出。2003年初,“非典”疫情突如其来,他不顾生命危险应对灾难,夜以继日地工作,曾一连38个小时没合眼,他的态度很明确、“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84岁钟南山院士不顾安危奔赴武汉一线,敢于证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现象,向民众发出“不去武汉,不出武汉”的正确建议……

人民日报评价钟南山院士、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

  1.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2. (2) 有人认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关键靠科学家。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对此加以辨析。
“人民至上论”彰显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习.平总书记最新金句启示我们(    ) 

 ①每个人都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④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习.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又是从农民自己创造的“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的。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大批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土地经营权流转、财务公开等,无不是广大农民的实践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以往农村改革经验基础上,党和国家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出台了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农村的巨大活力再次释放出来。

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国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紧依靠人民是需要牢记并长期坚持的成功经验。

  1. (1)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相关知识,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农村改革中的作用。
  2. (2) 请就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精彩绝伦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落下帷幕,中国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奥运答卷。而这背后,是一系列配套及运行设施的建设保障,是无数策划组织者、专家、设计者和场馆建设者昼夜不停地付出和努力,是他们为了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用专业知识和海量设计图纸给出的宝贵答卷。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

①发挥意识的创造性能把图纸的设想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

③先进的办奥理念是我国组织开展冬奥会的行动依据

④正确的价值观是人们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家庭教育的立法,自此家庭教育从“家事"变“国事”.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 (1) 该法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真正把教育重心调整到如何更好地立德树人上。这些要求体现了(   )
    A . 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要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作用 B .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承担主要责任 C . 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D . 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家庭教育立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 (2) 《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而且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强烈的现实需要和民意呼声,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法治的进步。该法的出台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①人类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建立联系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④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