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点题库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负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口作出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将通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从文化角度看,对人的选择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 .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C . 提高辨别文化的能力,拒绝污染    D . 通过自我教育,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曾是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如今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可见(    )

①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

③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④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 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手工技艺的传承,既是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根。每一门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坎坷沧桑。在手艺的传承中,良工巧匠对手艺的细节要求很高,注重追求手艺的完美和极致,特别强调要有对精工细作的执着坚守和不懈追求,以便让自己的精品力作流传于世,造福人类。 时至今日,我国一些行业和岗位仍在传承着这种传统“工匠精神”。

    近期央视科教頻道推出的纪录片《手艺》第五季,讲述了一个个当代承袭手艺的创新青年,他们勇于开拓创新,将经典发扬光大。纪录片在给观众带来强烈时代气息的同时,也让人们通过他们的青春和梦想看到了工艺之美与人生经历的交织,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看到了 “工匠精神”的沿袭。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当前我国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

  2. (2) 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3. (3) 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大,在“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大环境下,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精神,日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学者甲:改革的时代,中国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无数的故事,或悲壮或励志、或神奇或曲折,或寻常或琐碎。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提炼精髓选好故事内容,深入生活获取生动素材,沙里淘金、去粗取精,精选出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好故事;另一方面,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讲好故事,把握受众需求差异,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讲究生动活泼,注重细节,达到打动人、感动人的效果。

学者乙: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创意的综艺节目,如同一股文化清流,触动海内外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遐想。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1. (1) 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文化影响的相关知识,阐明讲好“中国故事”的理由。

  2. (2) 分析概括出甲、乙两位学者认识中所共同蕴含的对立统一思想。

  3. (3) 请你就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另行补充两条见解及其理论依据。

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当今科技发达,物质资源丰富,但随着各类电子产品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终日沉浸于网络,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所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经典诗歌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6分)

  2. (2) 有些青少年认为,有了高科技电子产品,就不需要“诗和远方”。请运用价值观的道理对此观点加以分析。(6分)

2016年12月5日是第31个国际志愿者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上述内容说明(    )

①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②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要从我做起,重在行动

③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④加强科学文化修养能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北京三联韬奋、杭州“悦览树”等3家24小时书店,联合青岛、西安等地的8家24小时书店,发出了“打造深夜书房,力推全民阅读”的共同宣言。这项活动的积极作用是(    )

A .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奠定民族振兴基石 B . 发挥大众传媒优势,吸收外国优秀文化 C .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丰富人们精神世界 D . 拓展书店服务职能,增强人们自身修养
在交通阻塞情况下,有些司机因开车压力与挫折而情绪愤怒、暴躁,会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骂粗口,甚至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

①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后天自觉培养

②汽车文化决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③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丰富驾驶员精神世界、提升文明行车素养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2017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华骄傲”。中华骄傲,是文化的骄傲,是民族的自信。第四节课“文以载道”带领大家学习古典文化之美。文学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字里行间,有意境、有韵味、有风骨,回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翻开一本书、读上一首诗,就像乘着文学的小船,漫游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说明(    )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③文学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朗读者》掀起朗读热潮,而线下活动“朗读亭”掀起朗读风尚。朗读亭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圆形麦克风就可以朗读自己心中的篇章,限时3分钟。录制的素材会当天传回北京,下周六出现在新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这种方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②倡导全民阅读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朗读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流    ④文化活动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爱国,这是我们对自己祖国最质朴的感情。生活中的一系列最美:最美女孩、最美妈妈、最美少女、最美大学生、最美农民工……草根平民的“最美”善举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给被救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体现了草根身上的爱国情怀所激发的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温暖明亮,爱意涌动。

从“文化塑造人生”角度,分析宣传这些“最美”人物的意义。

学校要紧紧围绕“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这一主题,系统宣传习.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战略思想,以及宪法、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等一系列国家安全法律法规。这说明(    )
A .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 .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 .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国歌是一首歌,唱出了中华儿女的不屈和抗争;国歌又不只是一首歌,它奏响的是整个社会团结奋进的鼓点,凝聚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可见( )

①国歌作为精神文化总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④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励人们团结奋进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为盘活农村大量闲置住宅,同时又带动城市居民下乡休闲养老、创新创业,“共享农房”模式应运而生。许多农民的老院子一直闲置,投资方通过设计、改造、推广,开展老屋租赁、运营。在运营中开发住宅在线网站共享住宅APP,实现各类房屋资源及配套设施的供需对接;通过开发在线旅游平台,实现游客在线预订、短租、扫码入住的分时共享。合理的联结机制,实现了“地主”“房主”“玩主”的共赢。“地主”农民盘活了闲置农房的财产权,“房主”资本方充分利用了经营权获得收益,来乡村休闲旅游的“玩主”获得了美丽乡村的“享受权”。该模式让城市消费者能享受田园生活,也实现了乡村的自我增值与发展。

材料二:某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利用空闲农房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提出,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对于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传统村镇,需要在保护中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要融入当地风俗体验等文化活动,使特色民宿、餐饮.旅游等协调发展;用时代精神提升农耕文明,保留乡情乡愁,走文化振兴乡村之路。

该省所属的河塘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准备打造一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河塘镇水系发达,风景秀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小镇,也具备水利、水文科普教育的良好条件。以山水为依托的捕鱼节、茶文化节等民俗节日历史悠久,相关的特色民宿以及特色餐饮开发潜力巨大,但也存在着村民缺乏大局意识、抵制开发的现象。

  1. (1)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客观性知识,分析共享农房是如何实现多方共赢的。
  2. (2)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河塘镇落实政府规划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提出具体建议。
欧美人在称呼长辈时都是直呼其名,他们认为虽长幼有别,但人人地位平等,称呼要体现这一原则。在中国,这种做法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甚至给晚辈起名字也不能和长辈重复,而在欧美,长辈以晚辈与自己同名而感到自豪。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②称呼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国家文化环境的不同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文化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在这几位道德楷模的身上,人们能够(   )

① 领略明理正直的德性纯真  ② 看到他们命中注定的幸运

③ 感受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④ 发现师夷长技的开放精神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2018年“五一”期间,习.平强调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材料二:1979年,旧口镇曙光村曾出了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康兰英,书写了一段传奇故事。在如今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曙光村以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为主线,将劳模精神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催化剂,把劳模精神深深印在了每个村民的心中。曙光村以劳模精神为主题,打造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劳模活动广场建有劳模纪念碑、事迹长廊和综合活动中心,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健身休闲的场所,更是成为一个向村民宣扬劳模精神的阵地。村风村貌两手抓,曙光村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净化保持、绿化提升、村民素质提高,让村民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崭新变化。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劳模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劳模精神在曙光村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 (3)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反映劳模精神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两个。
“马走日,象走田,人行横道最安全。”这是由某汽车公司在9月9日“99公益曰” 当天发起的“文明出行”微公益活动的口号,旨在引导公众培养文明驾驶及徤康出行习惯,共建文明汽车社会。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健康的文化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千百年来,以使命担当为精髓的家国情怀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就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平总书记“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大情怀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精神体现的使命担当,直击人心,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加快构建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强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作用,在中小学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新时代加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