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知识点题库

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 )

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深圳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注重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上的突破,没有思想意识的转变,没有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同步进行,经济特区是办不成的。经济特区应该担负起一种新的历史使命:率先实现从外向型发展转变为创新型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的整体转型摸索方向和积累经验。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央视纪录片走红,从《舌尖上的中国》,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观众通过纪录片了解到很多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材料一:《我在故宫修文物》重点记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等领域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材料二: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卷轴、瓷器、昆曲、武术等各种符号。如果历史只停留在零散的、呆板的符号上,那将会使传统文化失去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相遇”,向新一代的年轻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使中华文化不被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所淹没。

材料三:某校为了让国学文化与“现代相遇”,将国学文化的内涵与当代青少年人格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利用经典诗词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1. (1) 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2. (2) 结合材料二,三,运用“树立创新意识”的知识,谈谈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相遇?

  3. (3) 有人在网上推荐《我在故宫修文物》时说到:“这部纪录片最让人感动的是‘匠人精神’,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着一份伟大又平凡的事业,而社会的发展需要无数个具有匠人精神的普通人。”请你推荐一部文艺作品(如影视、书籍、戏曲),并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两个推荐的理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工开物,随物赋形。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依然举足轻重。“航空手艺人”胡双钱,35年里零失误加工了近十万个飞机零件;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三十余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就为磨好“一把刀”;美的集团的“煮饭哥”,为了开发新电饭煲,两年内煮了两吨米,练就了“闻香奇技”……

    他们始终把人生价值根植在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企业发展之中,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企业梦当中,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倾注了所有心血。正是这些匠人们数十年如一曰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1. (1) 有人认为:只有创新才能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弘扬“工匠精神”应坚持创新,使“中国制造”升级。运用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对该观点予以评析。
  2. (2) 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向“大国工匠”们学习。
  3. (3) 结合材料,就弘扬“工匠精神”拟订两条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20个字以内。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因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先生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要(    )
A . 坚持在“扬弃“中推进事物的发展 B . 在曲折中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 C . 做好量的积累,为质的飞跃创造条件 D . 摒弃旧事物,为新事物成长开辟道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80年间,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鲁迅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却始终如一条涓涓细流,从未间断。

鲁迅的价值在于对中国文化的一次重要的改写,把“立人”和国民性改造、新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他清楚地看出中国文化里的问题,又能以现代的眼光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他的每一篇文章都不重复,其创新笔法显出现代中国人罕有的高度。

鲁迅文化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其间一以贯之的是,着眼于在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进行调适和兼容,以及在此之上的创造性发展。鲁迅早先倡导“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后来高举“拿来主义”,并且向往一种“自由驱使,绝不介怀”的汉唐气魄,这些无一处是引导人们去割裂中国文化的,反而是促使人发挥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和自信力,中西兼顾,相生相合,进而去创造一种属于新时代和新世纪的中国文化。

  1. (1) 请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探究鲁迅能够创造出一种属于新时代和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原因。
  2. (2) 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鲁迅文化观对我们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启示。
  3. (3) 结合材料,请就如何增强和提升中华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建议。
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和改变着人类经济社会的活动形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7月27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材料二: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关于人工智能取代就业的说法层出不穷。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替代由不同“任务”组成的一个职业中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但人工智能不是直接替代职业岗位,而是替代工作内容,并且人工智能改变工作范式也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必然经历产业、消费升级引领就业升级,让一些“低端”的不安全的就业岗位消失。可见,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重要的是拥抱变革和变革带来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措施。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经济意义,并指出企业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这一科技革命的挑战。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知识,说明劳动者如何“拥抱变革和变革带来的变化”?
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

①为学之实,故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018年7月25日,《学习时报》载文强调,创新发展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创新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关键。这是基于创新(  )

①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②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③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④能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日趋成为重要竞争力。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是该放缓脚步、重温民族文化、守住我们城市的历史文脉了。

     材料一:中央提出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文物、建筑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如果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神也将因此黯淡。

     材料二:人们在选择宜居城市时,往往会综合考虑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气候环境等因素。“长沙”的名称始于西周时代,乃3000年楚汉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雄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优势。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宜居乐居智慧型城市的相关意见,在保持城市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特质的同时,强力推进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等行动计划,城市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1. (1)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如果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神也将因此黯淡。”的正确性。
  2. (2)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谈谈建设宜居城市该如何对待历史和人文特质?
  3. (3) 请你为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提三条合理的建议。
2018年11月6日,国内最长的地铁海底隧道青岛地铁一号线贯通。为控制施工风险,施工单位精心组织、创新科技和艰苦鏖战,突破了海底隧道海域段最难断裂带,获得了多项世界顶尖的科研成果。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启示我们(    )

①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④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对成功改造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③④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及其领导的团队经过长达20年的科学实验和潜心研究,突破以现代计算机发明者冯诺伊曼命名的体系结构的局限,并将其结构进行扩展,研究出其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网络超级操作系统,解决了网络安全性低、用户难在同一个终端上跨平台操作的难题。他们的成功在于(    )

①关注现实问题,具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进行扬弃

③坚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重视研究的积累

④用理论创新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第四季度重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节目打破常规文物的冰冷印象壁垒,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以文博题材嫁接综艺节目,选取具有新意的题材,运用新颖的节目形式,让国宝“活”了起来,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说明(    )
A . 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B . 只要突破旧的观念制约就能取得成功 C .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D . 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某地实行旧城改造中,保留周围平房原建筑面貌,内嵌现代木质结构,将古色古香和现代气息相结合,在老旧四合院中为居民提供符合现代生活标准的居住条件,同时也实现了对老建筑的保护。这表明(   )

①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②创新要基于对旧事物的合理否定

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对旧事物的继承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一唱雄鸡天下白”,时代赋予了新中国70年饱满的记忆。中国人民以70年滚石上山、不舍昼夜的奋斗,成就了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70年峥嵘岁月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运动是事物所固有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③任何事物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④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历经“2G跟随、3G突破”,实现“4G同步、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5G正建设,6G又将至。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将会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这说明(   )

①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是根本出发点    

②辩证的否定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事物总处于持续、渐进的变化之中    

④事物在自我否定与超越中得到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目前,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帮扶政策要从攻坚战转入常态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更加注重分类施策、补短板强弱项。这一论断坚持了(   )

①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在脱贫摘帽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我们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③肯定与否定的统一,脱贫摘帽的终点就是新的起点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分类施策解决短板和弱项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平总书记强调,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向科技创新要答案。推动科技创新需要(    )

①突破与现实不相符的陈规旧说     

②对原有科学技术进行全面否定

③以制度创新引导社会发展变革       

④勇于面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021年11月,党的+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会提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自我革命,这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告诉我们(   )

①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源泉,要坚持群众观点

②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途径,要坚持实践观点

③必须坚持辩证否定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④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下边漫画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   )

①质疑别人的经验是正确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③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④对他人的成功经验利做法需要进行辩证否定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