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知识点题库

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不含32P的大肠杆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由大肠杆菌的DNA编码 B . 亲代噬菌体DNA连续复制3次产生的DNA中,含32P的DNA占 C . 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 . 噬菌体DNA与大肠杆菌DNA的 的值不同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

A .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 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C . 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 .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 B . 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噬菌体 C . 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 D . 氨基酸原料来自噬菌体,酶来自细菌
在下列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与其他不同的是(    )
A . 证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B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C .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 研究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遗传学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下列关于遗传学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方法不同,但实验思路是一致的 B . 孟德尔成功运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D . 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后,两人又提出DNA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假说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32P标记的部位图是图中的(    )

A . B . C . ①和② D . ①或②
肿瘤血管生长是肿瘤生长的关键环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参与促进肿瘤血管生长的蛋白质,VEGF作为治疗癌症的靶分子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
  1. (1) VEGF 的受体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成的细胞最终构成新的血管。
  2. (2) 研究者利用噬菌体文库筛选能与VEGF特异性结合的多肽。过程如下。

    ①将人工合成的编码随机六肽的基因插入噬菌体DNA,形成重组DNA分子,用重组DNA分子转化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经培养后裂解,产生噬菌体。这些噬菌体构成一个文库,一个包含所有可能六肽的噬菌体文库至少有种噬菌体组成,在这些噬菌体中可能有某种六肽能与VEGF特异性结合(图一)。

    图片_x0020_631551174

    ②将VEGF能够与受体结合的部位固定在微孔容器底部,在微孔中加入随机肽文库,一段时间后用缓冲液洗去不能与VEGF结合的噬菌体,然后用含有的缓冲液将结合在微孔底部的噬菌体洗脱下来,这种分子能够与微孔容器底部的分子竞争性结合噬菌体,这说明噬菌体与目标分子的结合是(可逆或不可逆)的。

    图片_x0020_515124356

    ③将洗脱下来的噬菌体转入另一试管,加入,经过一段时间振荡培养,产生新一代噬菌体库。

    ④重复步骤②③多次。

  3. (3) 在多轮实验后产生的噬菌体文库比第一代噬菌体文库与VEGF的结合能力更强,文库中噬菌体的种类,请分析原因:
  4. (4) 欲证明筛选到的多肽X能够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将多肽X溶液注射到⼀只肿瘤模型小鼠体内,(肿瘤型鼠是天然条件下就会产生肿瘤的小鼠品系),检测VEGF与VEGF受体的结合能力。请对该实验做出评价并加以完善。测VEGF与VEGF受体的结合能力。请对该实验做出评价并加以完善
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的 S 型菌失去毒性是由于其 DNA 变性失活 B . R 型菌的 DNA 也能使部分 S 型菌转化为 R 型菌 C . 用 15N 标记 T2 噬菌体,再进行侵染实验,也可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D .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若保温时间过长,最终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5S标记蛋白质 B . 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在大肠杆菌中合成的 C . 子代噬菌体DNA中的物质均来自大肠杆菌 D . 实验证明了噬菌体能独立进行DNA复制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约占初始被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 . 沉淀物的放射性来自噬菌体的DNA C . 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 D . 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1个32P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的噬菌体(  )
A . 35S,部分有32P B . 35S,全部有32P C . 35S,部分有32P D . 35S,全部有32P
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表明(   )
A . 遗传物质包括蛋白质和DNA B . 遗传物质是DNA C . 病毒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 D . 细菌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
下列有关噬菌体和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体内的原核生物 B . T2噬菌体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 . 噬菌体和细菌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D . T2噬菌体侵入到大肠杆菌体内的是其DNA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及其拓展分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中,能从死亡小鼠中获得S型肺炎双球菌 B .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C .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用RNA酶处理后,不能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 D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少数具有放射性
下列对照实验中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是(   )
A . 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用清水更换蔗糖溶液的操作 B . 萨克斯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中,先将实验植株进行“饥饿”处理 C .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需要经过“短时间保温”处理 D . 恩格尔曼的实验中,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直接证实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B . 可以分别用含有32P、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使其带上相应的同位素标记 C . 实验中噬菌体与细菌混合液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让细菌沉下来 D . 如果实验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裂解,则32P标记的这组上清液放射性会增大
噬藻体是侵染蓝藻的DNA病毒,其增殖过程与噬菌体类似。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标记噬藻体;②噬藻体与蓝藻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或32P中的蓝藻,以及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蓝藻 B . 标记噬藻体时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蓝藻,再用此蓝藻培养噬藻体 C . 侵染蓝藻的噬藻体利用自身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藻体 D . 步骤③可让噬藻体(外壳)和蓝藻分开,噬藻体(外壳)和蓝藻分别存在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关于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模板,科学家曾提出两种假说:(1)核糖体以其rRNA作为模板指导蛋白质合成;(2)另一类游离的RNA进入核糖体作为模板指导蛋白质合成。为验证两种假说,设计如下实验:用同位素13C和15N标记细菌细胞,此时产生的是重核糖体,然后用T2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同时将其转移到含12C和l4N的轻培养基中培养,轻培养基中还加入32P以标记噬菌体RNA。最后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轻、重核糖体,并检测32P放射性。根据上述两种假说推测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rRNA携带噬菌体蛋白质的信息,则实验结果如图2 B . 若游离的RNA携带噬菌体蛋白质的信息,则实验结果如图1 C . 若rRNA携带噬菌体蛋白质的信息,则实验结果如图1 D . 若游离的RNA携带噬菌体蛋白质的信息,则实验结果如图2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充分分离 B . 直接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获得32P标记的T2噬菌体 C . 32P标记的实验组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D . 35S标记的实验组中,培养时间过短不会影响沉淀物的放射性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两个实验组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组

上清液放射性

沉淀放射性

A . 甲组使用的亲代噬菌体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 B . 甲组亲代噬菌体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位于外壳中 C . 乙组证明亲代噬菌体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 D . 乙组沉淀继续培养将得到同位素标记的子代噬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