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知识点题库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B . 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 . t2℃时,将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 D . 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变为不饱和溶液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图中A点表示的乙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t3℃时,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3)t3℃时,将等质量甲和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丙(填“<”、“>”或“=”);

(4)将t1℃时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为(填一种即可).

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15℃时,a、b 的溶解度均为20g B . 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 . 将 3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 . 20℃时分别向100g 水中加入20ga和 b,升温至30℃,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 (2) P点的含义是

  3. (3) 若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是

  4. (4) 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5. (5) 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 . 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 . 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 .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现有一接近饱和的Ca(OH)2 溶液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降低温度,④加热升温,这些方法中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


A . 只有①②    B . 只有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 .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 .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 .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D . 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
下图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象,其中实验结果与图象对应正确的是(   )
A .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 . 将稀H2SO4滴入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 C . 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充分加热 D . 向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2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B . 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则此温度下该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1.6% C . 60℃时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5gNaCl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 . 蒸发NaCl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20℃,100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则该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为36g B . NaCl的饱和溶液一定比NaCl的不饱和溶液浓 C . 向15g10%的NaCl溶液加入15g水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一定为5% D . 降低温度一定能使不饱和的NaCl溶液变为饱和的NaCl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20%的硫酸溶液比10%的硫酸溶液所含溶质多 B . 用氯化钠固体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C .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 D . 吹灭蜡烛时,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使蜡烛熄灭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B . t2℃时,A,C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 . 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A的质量更大 D . t3℃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A>B>C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t℃时,对含有等质量溶质的甲的饱和溶液与乙的饱和溶液, 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未蒸干),正确的说法是(   )

   

A . 蒸发前,甲、乙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 B . 蒸发后,所得甲溶液依然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C . 蒸发后,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 D . 蒸发后,析出固体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
根据如图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 (1) 写出图中P点的意义

  2. (2) 要使t1℃的C的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加入C     ④蒸发水

  3. (3) t2℃时,将溶液质量相等的A、B、C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10g水,所得溶液的质量从大到小的关系是

  4. (4) 将溶液质量为300g的A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为

A,B,C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A、C烧杯中水温为10 ℃,B烧杯中水温为30 ℃,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 g,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1所示,试回答:

图1 图2

  1. (1) 你认为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 (2) 如图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分析,10 ℃时A烧杯和C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填“相等”或“不相等”)。其他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温度升到30 ℃时,C烧杯中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若将A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①,②

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数据回答。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g/100g水)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①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填“很大”或“很小”)。

②50℃时,KNO3的溶解度(填“<”、“>”或“=”)NaCl的溶解度;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49.0gKNO3固体配成5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为g。

③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的方法是(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④要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测定的数据可以是: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达到饱和时所需水的质量;或

⑤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说法正确的是(填编号)。

A  操作I一定是降温

B  a与b的溶剂质量可能相等

C  a与c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D  b与c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20

40

60

溶解度

NaCl

36.0

36.6

37.3

KNO3

31.6

63.9

110

  1. (1) 60℃,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KNO3的质量为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 20℃时,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1.6% B . 40℃时,136.6gNaCl溶液中一定含有36.6gNaCl C . 将40℃时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32.3gKNO3固体 D . 将40℃时Na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降温后两溶液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NaCl>KNO3
  3. (3) 20℃时,按下列图示操作:

    ①在溶液A,B,C中,KNO3溶解达到饱和状态的有(填字母)

    ②比较溶液A、B中KNO3的质量分数:AB(填“>“或”<”或“=”)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0

A .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 . 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 . 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 . 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在密闭锥形瓶内点燃红磷 B .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 . 电解水 D . 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恒温蒸发水
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 为 20℃时,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溶液质量的变化 B . 为在稀硫酸中不断加水时,溶液 pH 的变化 C . 为密闭容器中等质量的硫和氧气燃烧过程中部分物质的质量变化 D . 为等质量的镁、锌分别与足量的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生成盐的质量变化
t℃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②蒸发溶剂,③加水,④加入足量的溶质,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 ①② B . 只有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