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题库

 如图所示,将两片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分别放在装有浓氨水的两只试管的上方,片刻后看到两片滤纸都变红,且b比a先变红,由此你能得出的关于物质或分子的性质结论有:




某兴趣小组同学准备进行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如图1),有一装溶液的试剂瓶未盖瓶盖且标签破损,于是决定对这瓶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获得信息】实验中用到含有钠元素的物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提出猜想】这瓶溶液原来是:

猜想一:氯化钠溶液;   猜想二:氢氧化钠溶液;   猜想三:碳酸钠溶液.


  1. (1) 【实验推断】

    ①甲取样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得出结论:该溶液不可能是 溶液,理由是 .

    ②乙另取样滴加稀盐酸有 产生,乙得出结论:该溶液原来是碳酸钠溶液.

    ③丙认为乙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2. (2) 【继续探究】④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产生,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3. (3) 【得出结论】⑤这瓶溶液原来是 

  4. (4) 【拓展迁移】⑥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反应的实质表达式为:H++OH=H2O,则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请写出【继续探究】实验中加氯化钙溶液反应的实质表达式: 

    (仿照上例,用离子符号表示)

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罝(省略夹持仪器)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步骤】

①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装入分液漏斗中.

②打开止水夹K1 , 待氢氧化钠浓溶液完全进入广口瓶之后立即关闭K2

③待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K2

  1. (1) 【实验现象】

    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注射器中的液体.U型管中,广口瓶中的液体出现浑浊.

  2. (2) 【实验解释】

    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某化学小组对镁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然后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记录滴加NaOH溶液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 图中纵座标(y)表示溶液的pH B . AB段表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C . BC段表示反应已经结束 D . CD段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
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NaOH溶液忘记了盖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开始实验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

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为Na2CO3溶液.

猜想3: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

  1. (1) 【设计方案】请你完善下表几组同学探讨的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可能出现的现象与结论

    同学评价

    第1组

    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试剂

    若溶液变红,则猜想2不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第2组

    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溶液CaCl2溶液

    若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是:

    则猜想(1)不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此方案还不能确定猜想(2)还是猜想(3)成立

    第3组

    第一步:将第2组实验后的混合物过滤.第二步: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试剂

    若滤液不变红,则猜想(2)成立;若滤液变红,则猜想(3)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不需过滤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更简单的操作方法是:

  2. (2)

    【探究实验】综合各小组的方案后,动手实验.

    【结论与反思】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拓展延伸】同学们设计了下列两套装置进行实验:用胶头滴管吸取某种液体,锥形瓶中充入一种气体或放入一种固体物质,挤压胶头滴管.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


    甲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3. (3) 若乙装置中胶头滴管吸取的是稀盐酸,则锥形瓶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填化学式).


用下列物质能一次性将稀硫酸、水、澄清石灰水鉴别开来的溶液是(

A.酚酞试液      B.石蕊试液 

C.稀盐酸            D.

复习时,小东用水、硝酸钡溶液等物质玩起了化学游戏一“连连看”(如下图所示),其中A、B、C、D、E、F分别是氢氧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氧化钙、稀盐酸中的一种.游戏规则要求相连接的两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且D与E物质反应时无明显现象.请你和小东一起完成游戏,并回答下列问题:

  1. (1) C,E分别为
  2. (2) C与D反应的现象为
  3. (3) 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有一瓶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
  1. (1) 小丽同学用实验方法证明该瓶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可选择下列试剂中的(填序号)

    A、酚酞溶液       B、稀盐酸       C、石灰水       D、食盐水

    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2. (2) 小明要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Na2CO3 , 可选用上述试剂(填序号)
  3. (3) 小明要将反应后的混合物分离,得到较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可选择操作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中和反应实验,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1. (1) 为确定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刚好完全中和,小华取出一定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小亮认为小华得出的结论不完整,他认为除了“恰好中和”外,还有第二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

    ③请你另外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选择甲、乙中的一个作答):

    实验

    实 验 方 法

    实 验 现 象

    实 验 结 论

    恰好中和

    第二种可能性

  2. (2) 玲玲同学在实验时,发现烧杯中有少量的气泡产生,她经过分析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由于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为了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玲玲提出用酚酞试液检验,你认为该方法(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3. (3)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请你举一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为验证Ba(OH)2的化学性质做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1. (1) 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2. (2) 实验二、三验证了Ba(OH)2能和某些(填物质类别)发生化学反应;
  3. (3) 实验四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将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取一定量溶液A,加入少量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综上分析,溶液A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1. (1) 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纯净的烧杯中(如图C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

    小明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小光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

    小英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H2SO4

    你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

  3. (3) (讨论)你认为的猜想一定不合理.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的猜想,理由是
  4. (4) (实验)若小光的猜想正确,请完成下表的方案.

    实验步骤

    预想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滴入

    小光的猜想正确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某温度下,将一定量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恒温蒸发 B . 相同质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分别与足量的固体反应 C . 向一定量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 . 往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加入铁粉至过量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钾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忘记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判断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于是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大胆提出猜想,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该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成分?

  1. (1)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溶液中的溶质只有K2SO4

    猜想Ⅱ:溶液中的溶质有

    猜想Ⅲ:溶液中的溶质有K2SO4KOH

    猜想Ⅳ:溶液中的溶质有K2SO4KOH、H2SO4

  2. (2)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经过讨论,同学们直接得出猜想Ⅳ是错误,理由是

  3. (3) 为了验证余下的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又做了以下实验。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

    猜想Ⅲ错误

    ②再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

    猜想Ⅰ错误;猜想Ⅱ正确

  4. (4) [拓展]

    还可以单独用下列一种物质来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

    A、Fe2O3   

    B、Ba(NO32    

    C、Cu   

    D、NaOH

    证明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相关量的变化与图像不相符的是(     )
A . B . C . D .
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1),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图2的是(   )

烧杯中的物质

x溶液

A

HCl和FeCl3溶液

NaOH溶液

B

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溶液

稀HCl

C

镁铝合金

稀HCl

D

稀盐酸和稀硫酸

BaCl2溶液

A . A   B . B   C . C   D . D
碳酸钡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某厂用含二氧化硅杂质的碳酸钡原料生产碳酸钡产品,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工艺流程:(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试分析:

  1. (1) 气体X是
  2. (2) 加入过量的盐酸目的是
  3. (3) 溶液A中的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4. (4) 整个工艺流程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有个(填数字)。
我国研制的航天员舱外服为航天员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航天员舱外服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它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 . 与二氧化碳反应 B . 与盐酸反应 C . 与氧化铁反应 D . 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下列解释不科学的是(   )
A . 在溶洞中,当溶有Ca(HCO32的水液发生分解,析出固体(在洞顶或洞底),日久天长便形成了钟乳石 B . 长期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易打开,是因为NaOH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生成一种有粘性的Na2SiO3导致瓶塞与试剂瓶粘连不易打开 C . “通风橱”是利用排风扇将橱内废气直接排放到室外的装置,它是一种不完善的防污设施 D . 高压氧舱可治疗煤气中毒,原因是和血红蛋白结合的CO跟氧气反应生成无毒的CO2
为验证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小组同学用各自实验台上提供的药品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 (1) 甲组同学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振荡后溶液仍为无色,此现象(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2. (2) 乙组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了“怪现象”——有气泡产生。同学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乙组同学所用的NaOH溶液已变质,写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3. (3) 【提出问题】变质的NaOH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猜想二:NaOH、Na2CO3

  4. (4)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

    ①滴加酚酞溶液后的现象为,证明猜想二成立。

    ②小丹同学用CuSO4溶液代替酚酞溶液也证明了猜想二成立,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交流】实验室的化学药品应密封保存。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展开了一系列的问题探究:

  1. (1) 任务一:碱和指示剂的反应(如图 A 所示)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溶液由无色变为

  2. (2) 任务二: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实验过程与结论】(如图 B 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 1: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 CO2

    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与 CO2发生反应

    实验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 CO2

    无明显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与 CO2不发生反应

  3. (3) 【讨论交流与改进】

    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实验 2 的结论不正确,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上述实验2中已经通入CO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再滴入几滴稀盐酸

    溶液中有

    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发生反应

  4. (4) 【改进与拓展】(如图 C 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装满 CO2的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气球会

  5. (5) 任务三:碱和酸的反应

    【实验过程与微观分析】(如图 D 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微观分析

    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先滴入几滴溶液并振荡,然后再逐滴滴入稀盐酸

    溶液颜色变化:无色→红色→无色

    该反应过程中减少的粒子是

    任务四:碱和盐的反应(如图 E 所示)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现象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